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東西專門囥到山林壁旮旯角,」每年要開始預購本產栗子時,都會想起阿婆這句找不到東西,喊人一起找的碎念,台灣僅此一個的中埔板栗,於熱愛這款食材的人,無論從等待預購、等待果熟時候,以及收到果實如金般燦亮的包裹而鬆一口氣,差不多就是這種心情,找不到的珍貴物件終於出現了。
栗板(學名Castanea mollissima)屬於殼斗科(Fagaceae)樹種,果實一般稱為栗子,台灣有為數眾多的山栗讓膨尾鼠(ongˇmuiˋchiuˊ海陸腔,松鼠)飽腹,卻只有一種讓人眷戀,就是種在嘉義中埔的板栗。
板栗為多年生木本植物,1920年代移植到臺灣近一千公尺上下,平均溫度十二、三度的山區試種,八、九月之後果實逐漸成熟,熟果在樹上爆裂落地,人們只要彎腰撿果即可。
常見的栗子有板栗、日本栗(C. crenata)、美洲栗(C. dentata)、歐洲栗(C. sativa),是地球上龐大的家族,在溫帶國家有各種栗子傳說,各地作家或詩人在作品中不乏描述,美國詩人梭羅說紐約人跟松鼠一樣生吃栗子,德國文豪均特・葛拉斯熱愛栗子,不但寫下來還畫得栩栩如生。
島嶼板栗的故事唯有一則,嘉義中埔林家栗園流轉百年的傳奇是傾四代人之力不斷破殼而出的故事。最早開始以農作物方式種植的栗園主人林長成,在82歲過世前,還能開著鐵牛車到樹林裡撿收果實,生於1931年的他生前口述;阿公去阿里山上伐木,看見日本人在煮竹筍時加了一些栗子進去,便和日本人要了幾顆放在褲袋裡帶回家,有些成功存活成樹。
嘉義縣中埔鄉,台三縣內側嘉義132縣道,八掌溪南岸,路過內埔村、社口村的栗子樹林時記得停下來,尋找「板栗園」的標誌,這是台灣「黃金板栗」的起點,島上唯一種植板栗的地方,從一個家庭到能成立一個21人經營25公頃栗園的產銷班,並共同命名為「黃金板栗」。
物種馴化有必然的進程也有偶然的遭遇,從來不是轉瞬間能立地成佛,台灣往往是地球生物能存活下來的最南界與最北界,有百座以上高山的副熱帶島嶼,中埔的板栗是全球最南界能夠量產的產區,要種出被認為,最好是殼內剛好只有三個果仁的板栗並不容易,剛開始種可能會遇到七個太多兩個太少,甚至得出空炮彈,只有三個的才能得到其中有一個會特別大、特別漂亮並有賣相的果仁,因此,市面上銷售的板栗通常會有大、中、小三種等級之分,價格也成等距定價。
甜度高、果實大、顏色金黃是黃金板栗的特色,鹽炒栗子則是最能體現台灣人喜愛原味的手法,相較於舉世聞名的天津糖炒栗子,台灣人用鹹味逼出食材的本質,用大鑊頭鹽炒的黃金板栗,大顆的栗子在白色的鹽巴裡翻滾,要用像長柄鏟子一樣粗壯的工具才有夠力,炒到栗子爆裂需要20分鐘以上,汗水如雨濕浸衣衫,在秋風吹送中又乾。
以栗子為基礎的知名料理,莫過於栗子燒雞和法式甜點蒙布朗,尤其後者以秋涼旬味著稱,把栗子泥篩成像義大利細麵般堆成一座小山丘,上面點綴著一球一球奶油,中埔的黃金板栗有含量高又優質的澱粉,可以篩出堅挺如山、圓潤飽滿的糕體,為甜點師傅青睞;而客家人一如以往喜愛炆礦肉,加幾顆栗子添加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