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小鶹說把野薑花種在水稻田邊,田董在叢中尋尋覓覓找伴,牠們在新世紀的圍籬下覓食,嬉戲玩耍,並延續生命。

野薑花的學名是穗花山奈(Hedychium coronarium)含苞未開時身形細長如白鶴,客家人喜歡新生初綻喚它白鶴花又稱薑花,而綻放大開時像蝴蝶展翼是河洛人愛的氣象萬千叫它「蝶仔花」;原生於南亞,隨著20世紀初到石碇買茶的英國人進入台灣人的視野,落地山坡溪流岸邊,無論閩客都叫一聲英國花,後來只有花朵引人注目和溪流野地的印象,故所一般叫野薑花。

珍稀的野生鳥類鵂鶹(學名Glaucidium brodiei)暱稱小鶹,是因為綽號小鶹的稻農謝佳玲很喜歡牠,並把自己種的米命名為小鶹米,至於回答——懂——懂——懂的董雞,叫牠田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謝佳玲把自己為鳥而種的米稱作小鶹米,在大學參加賞鳥社時期幫自己取的綽號,因為鵂鶹是體型最小的貓頭鷹,卻異常勇猛、鷹爪精準又不失可愛,完全符合綽號小鶹的謝佳玲,在多雨風狂稻作不容易的平原上種稻,插秧割稻,自己開耕耘機、插秧機不是問題,完全要靠體力拉動的整田工具同樣自己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彩鷸有個安全無毒的生存環境。

彩鷸(學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白天要在草叢中藏匿的留鳥及夏候鳥,小鶹說自己在水稻田邊種薑花也是為了讓鳥有個躲藏的地方,薑科植物堅韌的莖葉是對抗強風的利器,是生物的避風港,蟲鳥微生物的樂園,能夠徒手抓泥拔草的小鶹,堅強如根莖柔情似薑花,把稻田耕成一座生態棲地。

謝佳玲是來自苗栗頭份的客家人,一路念森林科系,從事野生動物保育,視留存物種為天職,甚至延伸到農業社會護祐眾生的價值觀,因此來到蘭陽平原打拚後,除了下田種稻,就是帶工作坊倡議農村再生,不讓農地與農村生態流失,自己在這裡結婚生子,然而生子對她來說並不容易,經過人工授精、失敗、放棄,在一次忙著插秧時意外懷孕,對於得來不易的孩子,用與自然共存來教養兒子,所以有了幼兒與秧苗供下在水盆裡插秧的農村風景。

小鶹落地生根,必須在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學習並找尋因地制宜的耕種方式,她認識了薑花的特質;「水田邊種野薑花很少見,不是台灣稻農的傳統作法,但在這一帶很適合,可以營造豐富的水田生態。」她和一群在21世紀進入蘭陽平原種稻的新農人,大部分人原都有其他領域的工作經驗,帶著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來種稻耕耘,也嘗試創造新天地與眾不同的風景。

帶著環境意識從事耕作的新農們,除了要抵抗工業化過程中毀損的土地與快速流失的農地,像是最早發起每個人都可以當穀東的賴青松,率先以薑花作圍,來區隔種稻的田跟土層太軟過深的生態保留地,後來大家跟著在田邊種一叢叢可以防風,開花時節寄情,又能拿來料理,並兼做各種生物棲息之所的薑花;這是在新世紀進入蘭陽平原種稻新農的工法,與兩百多年前剛開墾葛瑪蘭的先民們,從頭城挺進磊石築城,十結一圍的風景不同,而有了自己的時代印記。

只要在溫暖多雨的地區就能存活的薑花,花色嫩白嬌美,看起來柔弱易折,卻有最堅實的後盾,它的地下莖、鬚根或塊根抓地力強,具有水土保持作用,根莖密生根系可以緊密結合土壤,營造水生物種的環境,是優秀生態植物。

薑花每傳到新地區都能創造流傳的故事,最激勵人心的是成了古巴的國花,在上個世紀初脫離西班牙殖民的獨立運動中,躲進叢林裡從事反抗運動的女性革命家,把紙條訊息藏在命名為「蝴蝶」的薑花叢中或花束裡傳遞連絡,薑花潔白如無邪純粹的心,濃郁的香氣凝結眾人團結的力量,女人將它別在衣襟或頭髮上表示不屈服,薑花就是不屈的標誌。

百多年後,台灣蘭陽平原上從島嶼西岸、美國、馬來西亞各地而來耕種的女性,有女性平權運動者、生態學家、攝影師等等,以薑花作圍,展現了完全不同的風貌,也傳達新的價值觀——認識地球暖化,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性,重建適宜人居讓生命有所寄託的的所在,並能好好招待來客,在此遊玩休憩。

野薑花的學名是穗花山奈(Hedychium coronarium),客家人說是白鶴花或叫薑花。蕭秀琴攝
在宜蘭員山以自然農法,為鳥而重稻的小鶹謝佳玲。蕭秀琴攝
在稻田邊種一排薑花成為生態棲地。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