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問題,核能被視為滿足人類能源需求的「低碳」選擇正被廣泛討論。然而核事故或核武器釋放的放射性塵埃在環境中持續累積,對大眾健康、社會及經濟活動構成的潛在威脅從未消失,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部分放射性污染物已透過食物鏈進入生態系中達數十年之久,可能使生物,包括人類面對長期暴露在輻射下的風險。

十多年來,研究人員在中歐包括德國、奧地利等地的野生山豬(下稱野豬boars,學名為Sus scrofa)族群體內發現相當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早先相信是受到1986年車諾比核災(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的殘留物污染,但最新的研究發現,造成野豬族群體內放射性物質堆積的元凶竟然遠早於車諾比核災,而是上世紀中期冷戰期間人類不斷進行的核子武器試爆。

《BBC》、《Business Insider》等國際媒體引用上月30日出版的最新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報導,在德國與奧地利交界的黑森林(Dark Forests)有著為數眾多的野豬族群,以往旅人們在野外總需特別注意牠們的行蹤,但現在更需擔心可能會吃下有問題的野豬肉品,因為相當比例的野豬體內存在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銫」(cesium)。

研究人員早已發現在37年前的車諾比核災後,周邊地區的許多生物體內都出現放射性物質的痕跡,但隨著時間過去,絕大多數的生物體內放射性物質的濃度持續下降,甚至消失,唯獨野豬體內驗得的「銫-135」數據卻神秘地維持在超過安全標準的高點,這個現象被科學家稱為《野豬悖論》(The Wild Boar Paradox)。

維也納工業大學(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史坦恩豪瑟博士(Dr. Georg Steinhauser)針對放射性同位素「銫-135」含量並未發生預期的變化展開研究,與獵人合作從德國南部與奧地利各地採集野豬肉,然後透過伽馬射線探測器(gamma-ray detector)與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測量野豬肉樣本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

銫的原子量為132,熔點僅為攝氏28.4度,是一種在常溫下就可保持為液態的鹼金屬物質,活性高且會自燃,目前已知共有40種同位素(Isotopes),原子量由112至151,是擁有最多同位素的元素。其中銫-135的半衰期最長,可達230萬年,其次是銫-137的30年、與銫-134的2年,其餘的半衰期都不到2周,甚至僅有數秒,在自然環境中極難發現。

調查顯示,車諾比核災後在周邊環境中遺留的絕大多數為銫-137,而少見的銫-135通常是在核反應爐中由稀有氣體「氙-135」(Xenon-135)由「碘-135」(Iodine-135)衰變而來,2017年10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入120種第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圖解放射性銫在自然界中的循環。翻攝自《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官方網站

研究人員指出,當檢測出銫-135 的濃度高於銫-137時,代表野豬體內累積的放射性物質是來自核武爆炸,而不是核反應爐產生的放射性核廢料。在此次研究所有樣本,包括2019至2021年間從巴伐利亞11個地區採集的48個野豬肉樣本中,有多達88%的野豬肉超過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質含量的安全標準,其中有10%至68%的污染物,是來自核武爆炸產生的銫-135,並非車諾比核災後殘存的銫-137。

史坦恩豪瑟直指「奧本海默式(Oppenheimer-style)的核武測試,就是造成這種持久放射性的原因,「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核武測試的餘波對生態系統仍然帶來如此大的影響」。20世紀中葉的冷戰時期,包括美國、前蘇聯、法國等國共進行了超過2千次公開的核彈試爆,包括美國1054次,大部分在內華達州,與數百次在海洋與其他州份進行;前蘇聯進行了715次,大部分在現在的哈薩克境內;法國在撒哈拉沙漠與太平洋環礁進行了核武試驗,與英國也在澳洲進行了多次試驗。其中超過5百枚是直接在大氣環境下引爆,釋放的放射性粒子最終沉積回到地面,再被雨水帶到土壤中,污染了野豬愛吃的「鹿松露」(deer truffles,又稱鹿塊菌)。

歐洲人自古就有馴養野豬協助挖掘松露或松茸等真菌類的傳統,野豬會以鹿松露當作食物,但人類不會食用鹿松露,環境中累積的放射性銫在此進入了食物鏈,並在野豬體內繼續堆積,當野豬死亡後(野豬平均壽命為15至20年)屍體腐化,再次回到土壤中、被鹿松露吸收,又再次回到野豬體內,累積的濃度就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半衰期30年的銫-137逐漸減少,相對地,半衰期超過200年的銫-135比例就會增加。同時,因為冬季地面上可供食用的食物減少,野豬會大量挖掘土壤中的鹿松露食用,這也使得冬季的野豬肉樣本中放射性銫的濃度較高。

科學家口中的《野豬悖論》。翻攝自《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官方網站

自從科學家發現野豬體內含有超過安全標準的放射性銫,民眾食用的意願低落,連帶使得獵人們減少捕殺,近年來歐陸地區的野豬數量大幅成長。史坦恩豪瑟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即使核武試驗早已被人們遺忘,但環境中的放射性銫並不會『憑空消失』,這份『遺產』的影響非常深遠」,「在特定情況下,即使車諾比核災沒有發生,這些野豬肉的放射性銫含量也會因為核武試驗的結果而超過規定」。

史坦恩豪瑟強調,「目前的狀況尚不至於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有關當局正在非常謹慎地控制放射性銫含量,消費者吃到的肉品中的銫含量不會超標」,但未來的核事故或試爆將增加特定種類動植物受到的污染,進而對人類食品安全產生立即,甚至長達數十年的影響,「這項研究表明,60至80年前進行大氣核試驗的戰略決策,仍然影響著今天偏遠地區的自然環境、野生動物與人類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