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芸齊
新竹縣北埔鄉有間在地泥作老師傅,以純水泥粉光所建1間靜謐「Bebu 春嬌粄條」。「Bebu」取自「北埔(bed` bu`)」海陸腔客語拼音而來,「春嬌」則是源自於創辦人劉美熙對母親劉陳春嬌的尊敬與愛。店內的餐點堅持使用原型食物,創辦人劉美熙強調:「本來就應該,不是堅持。」這次台三線藝術季更是推出《粄條手捲》,用Q彈粄條包裹新鮮的有機芽菜,再搭配爽口醬料,大力展現自家純米粄條的特色,也適合炎熱的藝術季。
劉美熙為了翻轉北埔孩子心中對於粄條與傳統食攤的刻板印象,所以在建造春嬌粄條店面時,在保留客家傳統滋味的當下。也會在夜間換成年輕人經營的酒吧,讓地方年輕人以在地的風物,例如柿子、椪風茶、擂茶、柑橘來釀酒,同時也讓客家餐廳有個新的契機,穩定而堅毅地守護著山城北埔。
Bebu 春嬌粄條現址店面於去(2022)年開幕,品嘗過劉陳春嬌好手藝的饕客,有些更早從1995年劉美熙的兄長劉燦堂經營「劉家小館」就來吃過。為了這群饕客的胃,劉美熙甚至開發了肉燥粄條的真空包,封存油蔥酥、肉燥的原味,也讓純米粄條可以直送到府。
劉陳春嬌夫婦為了養育7個孩子長大,經營起米行、糧行及瓦斯行,劉美熙的兒時回憶是種菜、曬穀、顧店、接電話,曾經有一年農曆過年,幫家家戶戶補完瓦斯、米缸,那年的除夕全家人到晚上11點都還沒吃到年夜飯,「當時送米到一家大宅院時,他們家的狗邊吠邊追了出來,被狗咬到屁股的她只能把米袋丟在外邊急忙跑回家。」這段成長過程中的辛苦仍記憶猶新。
劉美熙從小就對母親料理的手藝很自豪,耳濡目染之下,小學2年級就會做整桌菜。不過,她不僅想傳承母親的客家滋味,還擔任說故事志工去推廣客庄生活,並成立北埔兒少文教協會,帶著孩子與家長認識家鄉的文化及產業。像是元宵節油笐火夜遊,是她兒時記憶中的儀式,也是許多北埔人共同的生命經驗,但卻在時代轉變下消失了,她希望這項傳統也能讓在地的孩子體驗到,於是她號召了幼兒園長大的大孩子們回來幫忙砍竹子、辦活動,近幾年更是愈辦愈熱鬧,去年鄉公所更擴大舉辦吸引了上千名遊客共襄盛舉。
平安戲也是以前農業時代,每年農曆9月19日北埔慈天宮主祀的觀世音菩薩聖誕,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擺席宴客。這項消失的儀式,劉美熙結合山城北埔產業觀光發展協會的資源,串聯街上店家的特色料理,擺桌宴客,由民眾自主認購桌席,去年更是在短短2天就認購完畢42桌的餐點。這兩項活動都是將很多人過往的北埔生活經驗再重現,當它感動了地方人,自然也會吸引觀光客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