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呼為巧節。家供織女,稱為七星孃。紙糊綵亭,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盌。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陽男女所結絲縷翦斷,同花粉擲於屋上。食螺螄以為明目。黃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龍眼、芋頭相贈貽,名曰結緣。————黃叔璥,乾隆元年(1736年),《台海使槎錄》

【張凱清、何柏均/新竹報導】今(22)日為農曆7月7日的七夕,客語稱作「七娘生(qidˋ ngiongˇ sangˊ/cid ngiong sangˋ)」,且今晚7時7分在新竹縣北埔鄉水磜(音企)客語稱「水磜仔(shuiˊ zai+ er)」社區發展協會發起,將在當地水磜產業伯公旁,進行七娘媽的祭拜活動。社區協會理事長徐美玉將帶領居民與未婚者準備簡單金香及1小束鮮花(或香花)前來參拜,將遵照古禮,備齊酸、甜、苦、辣、鹹、澀、鮮等7種味道的家常菜,即「七味碗」,來祭拜七娘媽,未婚者也可以祈求脫單。

每樣祭品都準備七個以祭拜七娘媽。何柏均攝

當地酸柑茶人手作坊製茶人劉還月表示,近年來,七夕被商業行為塑造成「中國的情人節」,民間的祭儀似乎也只剩下台南的七娘媽成年禮,祭拜七娘媽的習俗逐漸被遺忘。

長期研究台灣民俗的劉還月進一步表示,農曆七月本不宜婚,卻重七娘媽的祭祀,在早期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中,人們會願意敬祀女神,是有深意的,包括敬臨水夫人以祈順產、敬床母祈孩子好育飼、祭月娘祈美貌、祭七星娘娘則希望能有一手巧藝…等,這一切表面看來好像都跟女性有關,但更深根究底卻都是為了子嗣。

因此民間才有在七夕祭拜七娘媽來「祈巧」的習俗,所以這天也稱為「七巧節」,除了祭拜月老外,未婚少女會希望在此日祭拜七娘媽來求得好姻緣。在今日社會中,七夕拜七娘媽的科儀逐漸式微,也僅剩下台南地區及新竹市竹蓮寺有七娘媽的做十六成年禮。

酸柑茶人手作坊製茶人劉還月帶領水磜社區民眾一起在當地產業伯公前祭拜七娘媽。何柏均攝

劉還月說,早期的客家家庭,都會在傍晚時分準備七樣祭品,在家門前祭拜七娘媽,是從他祖母時代就有的習俗;且在傍晚時朝向北方擺設供桌與鋪上粉色桌布,並從最前面依序擺設酒與茶水各7杯、7份床母錢,客語叫做「床哀錢(cong oiˋ cien)」,接著7套梳鏡胭脂水粉組、7樣糖果、7樣糕餅、7樣水果,以及七味碗來祭拜七娘媽。

拜完的胭脂水粉則會分給未婚少女,以增加異性緣,而床母錢則是給家長。劉還月強調過去拜七娘媽是以家庭為主的民間信仰,現在則轉為居民社區參與與服務社區。他也提到「七味碗」的酸、澀味,通常各是酸菜與破布子,甜味則為綠豆湯或紅豆湯,又或用黑糖與糯米蒸成「七巧粄」,備好「酸、甜、苦、辣、鹹、澀、鮮」等7種味道,直到了今日,只要利用家常食材煮出七味碗,各自發展出多元的菜色。

劉還月說,七月初七日可說是陰曆七月最美的一個日子,原本許多美好的祈求今卻不容再見,甚至連「天下有情人終皆成眷屬」都不現實了,那就只能祝福「七夕皆情人,天下都快樂」。

酒與茶水各7杯、7份床母錢,客語叫做「床哀錢(cong oiˋ cien)」,接著7套梳鏡胭脂水粉組、7樣糖果、7樣糕餅、7樣水果,以及七味碗來祭拜七娘媽。何柏均攝
社區協會理事長徐美玉準備祭拜七娘媽的供品。何柏均攝
「七味碗」用「酸、甜、苦、辣、鹹、澀、鮮」等7種味道的家常菜來祭拜七娘媽。劉還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