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苗栗陳家八音團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已被苗栗縣政府列入無形文化資產。追溯根源,陳家八音團祖師爺陳招三,百餘年前就成立客家八音班,姪兒陳阿房跟他學,到陳阿房的兒子陳慶松始集大成;「榮興」前身的慶美園採茶戲團,創始人鄭美妹1928年也跟名丑梁阿才學戲,是採茶戲第一代名伶。
「客家八音與採茶戲,很多元素是台灣獨有、獨創,在苗栗甚至還融入了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北管、亂彈戲的精髓,值得珍惜發揚。」前台灣戲曲學院院長鄭榮興是陳家八音與慶美園採茶劇團傳人,學養、實務兼具,被視為「人間國寶」,談到客家八音、採茶劇歷史,得緬懷先人所扎下的根基。
鄭榮興說,陳家最早吹奏客家八音的是他的高叔公陳招三,住在現西湖鄉下埔村,日治初年就學嗩吶,組客家八音班,1923年還請亂彈班名伶番薯仙教授北管唱腔﹔他的曾祖父陳阿房不但跟高叔公學弦索,參與子弟班、八音活動,也娶道卡斯族女吳阿卻為妻,吳阿卻出身後龍新港社(東社)是亂彈戲的大本營,知名平埔族亂彈戲藝人相當多。
貓貍文化工作室編的《客家八音:一代宗師陳慶松、郭鑫桂主奏》也記載:「吳阿卻的前夫張清秀(隨母姓、道卡斯族)過世後,再與陳阿房結婚,她與前夫生有張寶源、張慶源,與陳阿房生有陳慶松、張慶光、張慶水(過戶姓劉)3子。」
日治中葉福州、上海的戲班來台,掀起海派京劇浪潮,而客家三腳採茶戲除吸收亂彈戲元素,亦受四平與海派京劇影響,發展出「採茶戲」。鄭美妹(1913-1966)16歲起先後加入小美園、中明園、明興園等採茶戲班,與阿玉旦(黃莊玉妹)同輩份,人稱「採茶美」;那時陳慶松(1915-1984)擔任後場樂師,日久生情,結為連理。
1937年陳慶松入贅鄭家後,因「七七事變」,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傳統戲曲受到打壓,陳慶松夫婦為了謀生,與張寶源、張慶光夫婦一度遠赴花蓮鳳林、玉里一帶,演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藥維生。
1945年台灣光復,客家八音、採茶戲再受重視,陳慶松夫婦除陸續搭新龍鳳、南華陞等劇團演出,陳慶松也再組八音班,收郭鑫桂、胡煥祥、李阿增、謝顯魁……等人為徒,也到各地教授子弟班。那時客家中上家庭家有喜慶,爭相請八音班到府吹奏,因生意好,鄭美妹反而很少演戲。
鄭榮興說,祖母復出演戲,1959年成立慶美園採茶戲班,是因罹患了神經痛,有戲演病情就緩和,祖父遂其願,展開「慶松奏樂,美妹唱戲」生涯。戲班成員以祖父同母異父兄弟張寶源、張慶源夫婦及徐榮華、林振蘭夫婦、蕭運寶、蕭美枝父女及蕭美枝的丈夫黃通榮、小姑黃鳳珍……等人為主,因祖父人脈佳,戲班生意應接不暇。
陳家八音團、慶美園採茶劇團輝煌時期,外場滿檔,隨著廣播的普及,中廣苗栗台台長江平成在美樂唱片行老板彭雙琳配合下,也委託錄製了許多客家八音、北管及採茶劇,既在電台播出,也製成唱片發行。
客家八音有「送金釵」、「開金扇、打花鼓」、「仙女散花」……等;採茶劇有「花子收徒弟」、「義方教子」、「陳世美不認妻」……等,在電台播出都非常叫座。
鄭美妹於1966年底去世,在過世前一年慶美園採茶劇團就停演,直到1987年她的孫子鄭榮興再成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延續香火,而鄭榮興也青出於藍勝於藍,現不論陳家八音團或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在客家界都執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