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並未指出「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產生化學物質」是什麼化學物質, MyGoPen 查詢流傳的相關版本及過去查核報告,最常見的說法為「塑化劑」及「塑膠微粒」。
(2)食藥署已公開澄清,瓶裝水所用的寶特瓶是標示為 1 號的 PET 材質,因本身質地就較為柔軟,製程中不須添加塑化劑軟化材質;而塑膠微粒則是還沒有國際規範、且對人體危害還有待更多研究。
瓶裝水造成乳癌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放在汽車裡的瓶裝水對女性是非常危險的事 ! !!
這就是謝莉‧克羅得乳腺癌的原因。她在上艾倫的節目裡提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這已經被鑑定是罹患乳腺癌裡的高危險因素中最常見的原因了,尤其是在澳洲地區。
有位朋友的母親最近才被診斷出乳腺癌。醫生告訴她︰婦女實在不應該喝留放在汽車裡的瓶裝水。
這醫生還說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物質,而那些將會導致人們罹患乳腺癌。
因此請小心並且千萬不要喝留放在車子裡頭的瓶裝水。請把這信息傳遞給你生命中的所有女性親友。
這是一則或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的訊息。我們不只應該知道,而且要多加小心。
熱能釋放出塑膠裡的有毒物質後,這些物質就滲入到了水裡頭,而人們的胸部組織裡頭竟然就發現了這種毒素。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切記改用不鏽鋼杯或是玻璃瓶都好 ﹗ ! !
請用力傳給您的妻女 / 朋友知道吧!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食藥署曾公開澄清 寶特瓶不含塑化劑
傳言提到「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產生化學物質、導致罹患乳腺癌」,「熱能釋放出塑膠裡的有毒物質後,滲入到了水裡頭,而胸部組織裡頭竟然就發現了這種毒素」,傳言並未指明是什麼樣的化學物質。MyGoPen 查詢具有可信度公開資料,食藥署於 2021 年在食藥闢謠專區公布「喝瓶裝水,會致癌,是真的嗎?」,文中指出二大重點:
(1)塑膠微粒:塑膠微粒是「由塑膠經分解所產生,常存於環境中,並經由生物累積的方式轉移到食物鏈上層的生物」,「目前國際間尚未針對食品中塑膠微粒訂有管理規範,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危害仍待更詳細的研究」。
(2)塑化劑:塑化劑「又稱可塑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寶特瓶的材質為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製程中並沒有添加塑化劑。
食藥署於文中強調「根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訂有塑化劑材質及溶出試驗限量標準等規定,且須依規定標示包含品名、材質名稱及耐熱溫度等產品相關資訊」,使民眾能安心使用塑膠類食品器具容器具。
食藥署的「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也曾於 2020 年的「塑化劑好可怕? 想安心使用塑膠食品容器看這裡」中提到,「並非所有塑膠材質都需要添加塑化劑,且有添加塑化劑的產品也不是絕對有危害」,例如「PE、PP 等本身質地比較柔軟的材質,就不需透過添加塑化劑來調整材質的特性」。
資料來源: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MyGoPen 也曾查核瓶裝水塑膠微粒
MyGoPen 曾於 2020 年的「【查證】寶特瓶當水壺?塑化劑和有毒劑量的銻?醫學教授解釋」查核報告中,提到曾有傳言指稱「10 歲女童把寶特瓶當水壺用 一年後月經提早來」、「阿聯酋的一名小妹妹連續十六個月都使用同一個寶特瓶,竟然罹患癌症」,該查核報告引用專家說法,指出「PET 寶特瓶在製程中不需要使用到塑化劑,也不會溶出有毒劑量的銻」。
MyGoPen 也曾於 2018 年的「【易誤解】少喝瓶裝水!94% 含塑膠微粒致癌?不是塑化劑」查核報告中,指出傳言不同版本中有的甚至誤把塑膠微粒當作塑化劑,但傳言原本提到的國外調查機構為非營利組織,查核報告引用各專家說法,強調各國法規未有規範,醫學研究也尚不明確。
查詢目前食藥署有關於瓶裝水的最新公開資訊,2023 年 7 月食藥署所屬「食藥好文網」所發表的文章,並非提醒瓶裝水的塑膠問題,而是呼籲「真的假的!瓶裝水會過期?」,文中指出包裝飲用水的製造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1)過濾(2)消毒(3)添加(4)裝瓶,而在添加的製程中,為了不同的需求,例如氣泡水、加氧水或是礦物水等,或是為了維持產品水質的一致性,而添加二氧化碳、氧氣或是微量的礦物質,曾有廠商在查廠時,被發現瓶裝水生產的原料「礦物質微量濃縮液」已經超過有效日期,因此食藥署提醒消費者,水可能不只是水,瓶裝水一定要在保存期限內喝掉、不要放到過期。
結論
瓶裝水所用的塑膠瓶為 PET 材質,回收辨識碼為「1 號」,根據食藥署闢謠專區及過去 MyGoPen 查核報告中專家的說法,PET 本身的材質較為柔軟、製程中無需添加塑化劑改變柔軟度;而塑膠微粒則因目前國際尚未訂有管理規範,對人體健康風險的危害也還有待更多研究。此次傳言「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產生化學物質、導致罹患乳腺癌」,並未指明是「塑化劑」或是「塑膠微粒」或是其他成份,但依過去類似傳言的不同版本說法,最常見的是「塑化劑」及「塑膠微粒」,皆已經過查核為誤導訊息。
資料來源:
食藥署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塑化劑好可怕? 想安心使用塑膠食品容器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