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英國蘇格蘭西北方一處小島海灘上,日前出現大批擱淺的領航鯨,當局獲報後立即派員與動保組織志工到場搶救,最後僅1頭領航鯨順利返回海中,共造成55頭死亡,是英國自2011年迄今最大規模的領航鯨擱淺事件。

綜合《路透》、《BBC》與《衛報》報導,格林威治時間周日(16日)上午6時許,英國當局接到來自「英國潛水員海洋生物救援組織」(BDMLR)的通報,指出位於蘇格蘭西北部路易斯島(Isle of Lewis)海灘上,有大批鯨類擱淺,當局立即派員趕往現場,包括BDMLR與動保組織「蘇格蘭海洋動物擱淺對策」(SMASS)的志工,以及鄰近的北托斯塔(North Tolsta)民眾也到現場協助救援。

志工用濕毛巾替擱淺的領航鯨保持濕潤。翻攝自BDMLR《臉書》官方粉專

BDMLR統計,海灘上共有55頭擱淺的領航鯨(Pilot Whale),大部分已經死亡,僅剩15頭領航鯨還有生命跡象,但在全力搶救下僅剩1頭順利返回海中,其餘14頭由於健康狀況極為惡劣,加上不利救援的淺灘、大浪與酷熱的天候條件,經專家評估後在當地時間下午3時30分實施「人道毀滅」,SMASS發表聲明表示:「這是蘇格蘭與英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致命集體擱淺事件」。

BDMLR動物福利總監賈維斯(Dan Jarvis)表示,鯨類離水後最多只能生存約6小時,擱淺時間越長健康狀況就會急速惡化,「這群領航鯨中大部分被發現時已經死亡,推測應該是在夜間受困的」,「當鯨離開水後,就失去了支撐自身重量的能力,因為鯨生活在海水提供浮力的環境中,多年演化的結果使得骨骼結構不能支撐自己的重量」,擱淺在岸上的鯨「會逐漸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壓碎』(crush)自己,會阻斷血液循環並導致致命的毒素累積」。

工作人員企圖搶救奄奄一息的領航鯨。翻攝自BDMLR《臉書》官方粉專

目前仍不清楚造成此次領航鯨擱淺的原因,但現場有專家發現其中一頭死亡的母鯨有「陰道脫垂」(vaginal prolapse)的現象,恐在分娩時體力不濟而擱淺,推測可能導致整批領航鯨擱淺事故。賈維斯指出,領航鯨以獨特的群居性聞名,「個體間有著極為牢固的社交與情感聯繫」,「如果其中一頭出現困難、陷入險境甚至擱淺,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或至少其中一部分,會追隨、陪伴這頭陷入困境的個體並也陷入危機」。

SMASS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們將對死亡的領航鯨進行採樣與屍檢,盡可能收集更多資料,以便更深入了解這些動物的健康狀況以及它們擱淺的原因」。

英國海洋環境研究組織「海洋觀察基金會」(Sea Watch Foundation)資深海洋哺乳動物主任埃文斯(Peter Evans)指出,雖然整體鯨類擱淺事件並未顯著增加,但某些特定品種的擱淺情況恐將持續上升。賈維斯表示:「我們還無法完全確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否與族群個體數量及生活範圍與分佈的變化有關,或許也和氣候變遷有關。鯨類被進一步推向有充足食物的棲地,或遠離曾經生存的地區,也可能正在探索新的地區」。

鯨類生態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埃文斯認為,除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外,「許多足以導致死亡的人類壓力,包括水下噪音、漁具纏繞,都對敏感的鯨類造成極大影響」。水下噪音的成因之一,是近代人類大量使用聲納。根據去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顯示,多種鯨類在聽到海軍聲納或捕食者發出的聲音,會減緩甚至停止覓食行為。埃文斯強調:「造成擱淺的原因並不單一,也可能是受傷、健康狀況不佳或在海中迷航造成的」。

近年來,領航鯨在世界各地發生擱淺事故的案例很多。賈維斯表示,英國最大規模的領航鯨擱淺事件發生在2011年,當時蘇格蘭北部海岸出現77頭領航鯨受困。去年9月,大約200頭領航鯨在澳洲塔斯馬尼亞海岸擱淺,其中只有35頭倖存,並重新回到海中。塔斯馬尼亞最大規模的擱淺事件是在2020年,當時有了超過450頭領航鯨集體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