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電視台,最近先後慶祝成立20週年,20年相當一個世代,也代表一個新生兒已長大成人;回顧這20年來台灣客家政策的推動,究竟有那些成果?那些仍力有未逮,值得檢討、省思。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台灣各族群為爭取權益,有如脫韁野馬,那年底林一雄、邱榮舉、胡鴻仁、陳文和、梁景峰、戴興明、黃安滄、鍾春蘭、魏廷昱等9位客家年輕菁英,創辦了《客家風雲》雜誌,率先為客家發聲。

當時廣電頻道,閩客語明顯設限,尤其電視台幾難聽到客家話,中央銀行總栽謝森中「鬆中帶緊,緊中帶鬆」的梅縣腔客家話,以及「廖峻與澎澎」的閩客搭檔脫口秀,成為客語代言人。

《客家風雲》言論喚起客家社團、工運、農運團體的重視,也促成1988年12月28日的「還我母語」大遊行,但激情過後,中央只象徵性地在台視製播了半小時的客語節目「鄉親鄉情」。客家真正受到中央重視,是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後。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他客家票僅得三成,他能贏,得利於國民黨連戰、宋楚瑜的分裂,他就任總統後,請徐正光負責籌設客家委員會,2001年6月14日客委會成立,由范光群擔任首任主委,後由葉菊蘭接任。葉菊蘭除成立客家電視台,也先後在國立中央、交通、聯合大學成立客家學院,以全面推動客家政策,提高客家在廣電、學術上的能見度。

2004年連宋雖合,卻仍以0.22%得票率敗給陳水扁,投票前一天的台南槍擊案雖仍有爭議,但阿扁客家得票率提升至四成是事實,而客家票藍綠比,也從7﹕3變成6﹕4,落差明顯拉近。

客家人重視教育,早有「美濃出博士、鳳林出校長、佳冬出醫師」的美譽,而中央選在桃竹苗的國立重點大學設客家學院,主要是希望透過高等教育,以全面提高客家文化、語言的地位,讓客家話走進國際學術殿堂。

現中央、陽明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從大學部、碩士到博士班都有,聯合大學設有文化觀光產業、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及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可說各有特色。中央客家學院成立之初還借用工學院教室,如今在中大湖畔建有巍峨校舍,學術領域也涵蓋客家語言、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法律與政策,可說得之不易。

客委會成立主要目的是在挽救瀕臨流失的客家話,廿餘年來雖然客家基本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已分別保障客語的地位與使用,但在傳播科技與社會快速變遷中仍難免加速流失;因此期待客家電視台與客家學院的師生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台灣重視多元族群文化,連客家學院教授是否懂客語都未設限,而實際上客院教授是否客家人並不重要,重要的要有顆重視客家語言、文化的心,月前與聯大客家學院教授俞龍通上客家電視台節目,發現出生澎湖的他全程都用客語發言,可見他的用心。

反觀,很多政府官員、客院教授,本身是客家人,接受客家電視台訪問,或在客家學術研討會上,仍習慣性講華語而不自覺,吝於講客家語,試想在這種場合都不講客語,那麼客語要在那裡講?

去年到新楊平社大參加學術論壇,發現對全程以客語發言的學者、研究生,都發給獎金獎勵,結果不乏客語流利者;證明語言要在重要場合要多講,才能活化。

民間也不乏客家語言、文史、藝術、戲曲高手,更盼客家學界、客台多借重,扮演好客家智庫與傳播的重責。

2007年「還我母語」運動20週年學術研討會,梁景峰(左起)、羅肇錦、彭欽清在會中發表或評論論文。何來美攝
台大退休教授邱榮舉(右)是《客家風雲》雜誌發起人之一,也是「還我母語」運動的總領隊。邱榮舉提供
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是台灣客家運動的濫觴。取材自《客家》雜誌
「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後,台視製播了「鄉親鄉情」節目,主持人陳裕美訪問當時擔任大遊行的總指揮省議員傅文政。何來美攝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今年成立滿20週年,圖為中大湖畔巍峨的客家學院校舍。何來美攝
客委會第二任主委葉菊蘭是設立客家電視台、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推手。范修語攝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研究台灣客家政治,今年初在台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三分天下」新書發表會。何來美攝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曾辦「客家希望工程」講座,培養年輕領袖人才,由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及宏致電子公司董事長袁万丁贊助經費。何來美提供
2007年「還我母語」運動20週年學術研討會,由徐正光(左)主持,客委會副主委莊錦華應邀致詞。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