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災已過去12年,但遭到核輻射污染的大批核廢水與廢土等問題仍未解決。日本政府2021年4月正式決定,預計在今年春夏將經過特殊淨化處理的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引來國內外反對聲浪與質疑。

根據《共同社》與《NHK》報導,負責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TEPCO,簡稱東電)已在上周一(5日)下午3時30分,開始向由福島核電廠通往海底的排海隧道注入海水,並在上周二(6日)中午注滿6千公噸的海水。

日本政府拍板 預計今年將處理過的福島核廢水排入大海

福島核電廠內的核污染水儲存槽。翻攝自《東京電力》官方網站 【於慶中/綜合報導】日本政府拍板決定,將在今年的春季…

這條長達1公里的海底隧道已在今年4月開挖,施工設備的移除也在日前完成。東電計畫在隧道內注滿海水後,將原本儲藏在核電廠儲藏槽中經過「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多核種去除淨化系統淨化的核污染水,由陸地上直接送到海底出口注入大海。目前與流放相關的建設僅剩一小部分仍在施工中,東電預計本月底即可全部完成,尚未宣布何時將啟動核污染水排海計畫。

在日本政府2021年4月宣佈排放含有多種放射性物質的核污染水計畫後,東電多次舉辦公聽會向民眾強調,排放的核污水已經過專用設備淨化處理,能夠去除大部分核物質,儘管如氚(Tritium)等放射性物質仍會殘留,但處理後的水絕對符合日本與國際組織的標準。這項核污水排放計畫預計將持續進行30年。

自從排放計畫公布以來,受到包括日本國內漁業組織、中國、南韓以及多個太平洋島國的極力反對,但日本政府的態度始終相當堅定。有專家指出,如果每天持續排放含氚的核污水,1年後放射性物質將沿著黑潮向東擴散至北太平洋中央,若連續排放4年可影響到美國與加拿大西岸,7年後整個北太平洋都將受到影響。

日本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專家川井康郎早先曾警告:「核污水排放入海,將污染整個海洋。包括氚與其他放射性物質都會進入海洋中,被海洋生物如魚類、海藻所吸收而進入食物鏈,可能導致魚類數量與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減少,最後更可能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就在開始向排海隧道注水的同一天,東電同時也發表了最新的檢驗報告,指出上個月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港內捕獲的一尾「許氏平鮋」(クロソイ)體內,驗出1.8萬貝克(Bq)的放射值,這是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的安全值(每公斤100貝克)的180倍,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銫」(Cesium)。東電強調已立即在海灣內設置多重防護網,以防止魚類離港。

《共同社》報導,這尾許氏平鮋長30.5公分,重384 公克,是在福島1至4號機組海邊的防波堤內捕獲,那裡有放射性物質濃度較高的核廢水流入其中。今年4月在同一地點捕獲的一尾鯖魚體內,也曾驗出1200貝克的銫。

《東京新聞》則針對福島周邊尚未「脫污」的飯舘村楢葉町種植的山菜進行放射性檢測,這是核災發生12年來的第7次檢驗。從目前調查結果的變化來看,銫濃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均低於每公斤100貝克的食品標準,檢驗的有包括稱為「山菜之王」的遼東楤木(タラの芽)與紫藤等野菜,即使生長的土壤遭到放射污染,放射性物質的轉移比例也很低。

新宿御苑擬用福島核災「除染土」建大花壇 居民舉牌抗爭

【於慶中/綜合報導】日本政府計畫將曾在福島核災中受到核污染的「除染土」,用來在東京著名景點「新宿御苑」建造大花…

針對福島核污染水即將排入太平洋,《中央社》引述我國原能會未署名官員說法,表示在分析輻射濃度擴散狀況後,含氚廢水約在排放4年後流至台灣海域,「濃度已低於儀器偵測極限」,沒有輻射安全影響。

原能會指出,根據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將是福島核電廠外3公里的海域,輻射劑量也僅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且隨著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將越來越低。待含氚廢水在4年後流至台灣海域時,此時氚濃度已小於最小可測量值,「低於儀器偵測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