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水彩畫家張秋臺本月25日起至6月11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86豐穰畫展」,展出百幅百年來臺灣農耕生活變遷,以及寶島四季瑰麗多姿的自然風貌。創作逾七十載的他,每幅都融入鄉情,細膩勾勒出臺灣農民腳踏實地,質樸謙卑的農村文化,讓人觀後勾起鄉愁,緬懷過往。

這是他第三度在國父紀念館展出,前兩次是2008年的「大地情﹣70回顧展」及2014年的「川藏風土系列﹣水彩畫展」,音樂家簡文秀讚譽他是「臺灣米勒」,每幅畫作都經長年鄉土薫陶,心靈淬煉而成,這次展出四大單元是耒耜歲月、農情畫憶、花田綻香與縱谷稻香。

張秋臺1938生於公館石圍牆,父親張雲通佃耕之餘,抬轎維生,因家窮,他選擇念公費的新竹師範,受水彩畫家李澤藩影響甚深,回苗栗家鄉任教後,他邊教書、邊農作,心有所感,就攤開畫紙,將田園美景,農夫、農婦辛勞耕耘的農村景象,躍然紙上,1978年他在家鄉首度舉辦個展,作品展現鄉土之美,頗獲好評。

1990年代起他先後擔任八卦、南河、新隆等國小校長,學生不是泰雅族原住民,就是客家子弟,民風非常質樸,學校雖迷你,卻是保存泰雅與客家母語文化最好的地方。這廿餘年來他將美學、音樂、農耕、泰雅、客家文化融入教學,將迷你國小辦得有聲有色;他的畫作也受到農委會重視,請他繪製「臺灣耕耘」系列,做成月曆廣為流傳。

張秋臺擔任南河國小校長時,將家搬到公館北河村,與學區南、北河山村居民打成一片,為拍攝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臺灣耕耘」系列,他請農友鄒年豐當模特兒,親自耙田整地,畫作栩栩如生。

他利用校慶舉辦農事技藝運動大會與客家食福餐會,家家戶戶都動員,最盛時曾席開兩百桌,四炆四炒,既凝聚了山村居民的團結,也讓各地慕名而來的賓客,感受客家山村居民敦厚、樸實、好客的美德。

張秋臺在南河、新隆國小都成立客家八音班,學生個個懂八音、北管、童謠、相聲,也會跳繩、扯鈴,1996年他率南河國小學生到高雄美濃進行南北客家文化交流,他與美濃水彩畫家曾文忠辦水彩聯展,學生則在廟埕廣場表演跳繩、扯鈴、八音,廣獲好評;2000年客家委員會成立,新隆國小八音班也到場演奏客家八音。

張秋臺受山友張致遠、吳亮青影響,曾在高山過春節,在南橫三星、合歡群山、玉山、雪山群山留下足跡,山勢的雄偉磅礡,讓他深覺人類渺小,透過彩筆也完成「臺灣高山」系列作品。

他未讓林懷民、蔣勳、金城武專美於前,在花東縱谷稻穗金黃時,也到池上、關山駐地寫生,完成「縱谷稻香」系列畫作。

2010年他隨已故攝影家林振弘前往中國四川康巴秘境的稻城、亞丁、新都橋,他發現這帶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與台灣高山有迥然不同的風物、人文,在感動、震懾之餘,也完成30幅的「天際風情﹣川藏高古風土」畫作展出。

張秋臺不僅是傑出的校長畫家,也熱衷客家文化、諺語的整理發揚,曾多次應邀到美國僑界演講,在東京也開過畫展,4年前他將公館福基舊宅整理成「秋翰藝臺」畫廊,長期展出畫作,86高齡的他,畫筆仍未停歇。

張秋臺5月25日起在國父紀念館舉辦「豐穰 張秋臺86水彩畫展」。何來美攝
張秋臺4年前在公館福基老家成立「秋翰藝臺」畫廊時致詞。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耙田趕工。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刨蘿蔔。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插秧蒔田。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紮禾桿。何來美攝
張秋臺畫作稻香大地。何來美攝
張秋臺「川藏天際」作品之一。何來美攝
張秋臺(左二)當兵時與同袍林溪明(中、曾任公館、明仁國中總務主任)等人合影。林溪明提供
作家李喬是新竹師範長張秋臺幾屆的校友,兩人在文學、繪畫各領風騷,惺惺相惜。何來美攝
張秋臺請農友鄒年豐當模特兒,當「耒耜歲月」畫中人物。何來美攝
1990年代張秋臺擔任南河國小校長時,校慶舉辦農村技藝運動大會及客家食福餐會,賓客擠滿整個操場。何來美攝
南河國小農村技藝運動大會挑穀擔比賽,圖左挑擔競技者是張秋臺已故父親張雲通。何來美攝
南河國小農村技藝運動大會的端湯比賽,非常有趣。何來美攝
1996年張秋臺(右二)到美濃與當地畫家曾文忠(右一)進行南北客家藝術交流。何來美攝
1996年張秋臺到美濃拜會作家鍾鐵民(鍾理和長子)。何來美攝
1996年張秋臺率南河國小學生到美濃,進行南北客家文化交流,學童表演相聲「賣雜貨」。何來美攝
2000年客家委員成立時,張秋臺率新隆國小八音團到台北圓山大飯店演出。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