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定期接種疫苗對於預防新冠肺炎,以及避免發展成重症非常有效,但臨床發現對於部分特定族群而言,並不會出現強烈的免疫反應。
一般認為「特定族群」包括年長者,以及由於癌症或其他疾病導致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往往本就面臨更高的重症風險。但英國劍橋大學與愛丁堡大學的最新聯合研究發現,有多達55%的嚴重肥胖者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的6個月,體內就不存在供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相較之下,只有12%的標準體重人群在同一時間點失去了保護性抗體。
根據專業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與英國《劍橋大學》官方網站所公布的資訊顯示,研究小組目前尚無法確定導致此現象的原因,正在調查是否因為重度肥胖者體內某些特定激素的升高影響免疫細胞,導致無法長期產生抗體。
早先有人質疑,用來接種疫苗的針頭可能不夠長,無法深入到重度肥胖者體內,但研究小組在測量重度肥胖者接種後體內抗體濃度顯著增加後,排除了這個假說。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MRC)毒理學部門的薩文帝藍博士(Dr. James Thaventhiran)指出:「我不認為太短的針頭是導致此現象的其中一個因素,我們發現在接種疫苗後不久,重度肥胖者體內產生的抗體濃度實際上是較一般人更高的。但數據顯示,隨著體重的增加,保護作用的衰退卻發生得更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還有待確認,我們正在積極朝著免疫細胞與荷爾蒙,或其他因肥胖而升高的信號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是否因此而阻礙了正常抗體的生成」。
此現象也可能是新冠疫苗在肥胖者體內誘導出的抗體,在質與量方面都較差,可能無法以與一般人相同的強度與病毒結合。
此前的研究發現,接種疫苗的肥胖者體內的抗體濃度較低,導致罹患重症的風險增高,此項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重度肥胖者體內抗體量與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得更快,這對全球如何優先考慮疫苗者具有重要意義。
愛丁堡大學「新冠肺炎早期大流行評估與加強監測」計畫(EAVE II),追蹤了蘇格蘭地區350萬人健康狀況的即時數據,分析成年人接種2劑BNT與AZ疫苗後的住院率與死亡率。
研究發現,與BMI正常的人相比,嚴重肥胖者(BMI 大於40)感染新冠肺炎後惡化至重症的風險高出76%,肥胖者(BMI值30至39.9)與體重不足者的風險也較高。與體重正常者相比,重度肥胖者與肥胖者在第二次疫苗接種後發生「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後住院治療的比例明顯較高,重症致死的時間也更短。
EAVE II領導人謝赫爵士教授(Prof. Sir Aziz Sheikh)指出,研究結果表明,與BMI值正常的成年人相比,嚴重肥胖的人接種疫苗後獲得的保護作用,也就是「中和能力」(neutralisation capacity)消失得更快。
薩文帝藍博士表示:「疫苗追加劑可恢復抗體對重度肥胖患者的效力,但令人擔憂的是僅在15周後,血液中抗體的濃度下降得極快。接種疫苗對肥胖者仍有實際上的效果,但保護作用無法持續太久」。劍橋大學MRC代謝科學研究所教授法魯迪(Sadaf Farooqi)指出:「可能需要更頻繁地接種追加劑,以維持肥胖者對新冠病毒的保護利。由於全球肥胖率不斷升高,這將成為公共衛生方面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