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綜合報導】一踏進這個「內灣國小白布帆分校」,時間停留在10幾年前,荒廢的兩層樓校園,搭配的廣大的草皮綠地,美好的山城景象,一點也不似荒廢的學校。這間位於苗栗卓蘭白布帆產業道路上的國小分校,2007年因學生人數不足而廢校,但卻因一場中原大學的USR計畫(註: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而徹底改造,成為連結在地農產與觀光的「食果市集」。
除了結合食農市集,USR計畫更導入藝術美學,由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在卓蘭、石崗與東勢地區,以自然植物為切入點,在美麗的校園內創作大地裝置藝術。由一位從小生長於美濃伙房的農藝創作者羅元鴻,5月初開始進駐,作品以台灣淺山常見的青山蝸牛作為造型靈感,上週六(13)與在地學生、鄉親,重新利用過去建築的屋頂瓦片,敲碎再轉化,拼貼上質樸的瓦片素材,並且以客家建築中的「砌石」技法堆疊基座,共創作品《青山長青,歲月緩行》。
羅元鴻表示,「砌石」源自早期客家族群向內山遷徙的過程,往往就地取材,利用河邊的石頭來堆砌邊坡或屋腳的地基,並發展出多種應用,例如:石駁坎、築田坵、護河岸、夥房卵石牆腳,又或是鋪石成禾埕、廟埕等,都看得到這種因地制宜的工法使用;因此這次創作利用廢棄瓦片堆疊與砌石的方式創作,在這些縫隙間可供動、植物棲息生長,藝術創作之餘,也傳承客家文化友善對待環境、與大自然共存的精神。
台三線藝術季總策展人林怡華表示,除了裝置藝術創作,更強調回應在地脈絡議題,讓藝術品從土地成長出來,因此與在地青農合作,在作品設置區種植龍鬚菜,藉由作品與土地共同生存,將客家文化中與當代環境和生活議題連結,成為全新的有機地景藝術作品展出。
林怡華提到,這次計畫主軸以「淺山行路人」,代表北部客家庄的所在地多為丘陵淺山處,自然生物活動與人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客家文化擅長在聚落妥善管理運用人與自然的資源,發展出一套「靠山吃山」、建造水圳引水灌溉作物,非工業化與自然生態共處的生活智慧。
卓蘭地區本次藝術季共有3件作品,以自然植物的切入點討論台三線位於台灣西部淺山的特性,除了羅元鴻的作品《青山長青,歲月緩行》,還包括藝術家李若玫以地方老榕與居民間的連結及匯聚關係,以紙雕塑以植物染賦色,錯落裝置在詹冰文學館;澳洲藝術家胡安福得在豐原客運卓蘭轉運站,透過採集在地的植物之葉片、葉莖進行人形體的建構,江試圖以此行動和形象,重新討論人造與自然的模糊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