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何柏均/新竹報導】「今有新竹縣竹東鎮雞林里第13、14、15鄰里民,與竹東國中同學,誠心誠意參拜,備有……」,惠昌宮總幹事古秉凡以道地的海陸腔朗誦祝文,拜請神明享用竹東國中學生與在地民眾準備的飯菜。座落在竹東東寧路上的惠昌宮建廟已逾213年歷史,主祀三山國王亦供奉由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分香而來的義民爺,至今每天下午2點仍維持由鄰近12個鄰里輪流「奉飯」(海陸腔:㧡飯,kaiˋ pon+)的傳統,將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拜請該廟三山國王與義民爺等神祇,像一家人一樣一起用餐。
這個由「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與竹東國中舉辦的奉飯工作坊,讓學生先了解惠昌宮奉飯文化開始,再實地走進當地最大的竹東早市,挑選購買奉飯菜色開始,再到擺盤、奉飯,從新認識這個愈來愈少人知道的客家,加深對地方信仰文化的認識。
當祭祀行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體現在日常中的就不只有嚴肅的事。工作坊的老師帶著學生穿過竹東狹小的巷弄,讓參與活動的國中生對於「神明要吃什麼?」、「可不可以買Pizza?」熱烈討論,超過他們真正走進市場買菜的有限經驗,難掩興奮與緊張的挑選菜色。
一名竹東國中一年級的陳同學問著熟肉攤老闆:「你覺得要給神明吃什麼?」、「這個雞肉神明應該喜歡吃」,走到水果攤前又問:「挑蘋果有什麼秘訣?」而水果攤老闆聽到同學要買來奉飯的,老闆們紛紛「大放送」,還特別大方的再送一串葡萄,以行動支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最後他們在規劃好的預算內,挑選好合適的食材,包括白斬雞、豬腳、涼拌小菜、水果等,提著大包小包的前往惠昌宮。
學生們在老師解說下擺盤,廟方人員也熱心的在現場指導,提醒學生肉類擺前面、米飯等主食擺後方,奉飯中避免準備番茄、芭樂等多籽水果,避免消化不良的意思;另外奉飯的特點還要擺放碗筷,跟家人吃飯一樣,準備一起吃飯的碗筷,這些細節,帶著獨特巧思的客家奉飯文化。
同一時間,學生也看到當日輪值奉飯的雞林里13、14、15鄰的里民陳先生,帶著豐盛飯菜前來,直接看到傳承百年的奉飯文化不間斷的進行。下午2點一到,惠昌宮總幹事古秉凡燃起檀香請神,他用流利地海陸腔朗誦疏文、擲筊,向惠昌宮的神明稟告前來奉飯的對象,恭請神明享用。
在等待奉飯的期間,竹東國中的同學互相分享這次活動的心得,一位女同學表示,他認為奉飯儀式十分趣的,尤其擺盤不能亂擺,菜色也有各自的意義;也有同學對於以客語唸祝文請神的流程印象深刻,並且認為奉飯是一件偉大的事,祈求王爺、義民爺與惠昌宮眾神庇佑大家。
特別請假來陪小孩來參與奉飯的陳媽媽也有感而發地說,認為奉飯是一種文化的展現,是屬於惠昌宮獨特的風格,傳承在地的歷史文化與意義,也需要傳承給下一代,「若小孩子可以接受這樣的文化,那生活在這邊也會有屬於他自己的認同。」
陳媽媽也說,之前雖看過奉飯這個儀式,但並沒有深入瞭解,這次因為台三線藝術季舉辦這場活動,家裡小朋友希望來參加,剛好自己也有時間可以共同參與,尤其平常小朋友平常都要上課,也沒有機會到市場買菜,「沒有學習都不會」,這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參與奉飯活動的學生向《客新聞》表示,在這次活動前,其實沒有從父母或長輩口中聽過竹東有這個客家習俗與文化,甚至沒踏進來惠昌宮廟裡,經過這工作對他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文化也藉此得到了傳承,無論是否會繼續拜下去,也因此對了生活的地方更了解與認識。
進行這項工作坊的團隊表示,這些學生奉飯成果的圖文紀錄,將在今年暑假期間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活動展出,為竹東地區安排設計導入的計畫之一,針對在地信仰中心惠昌宮進行軟硬體改善,並透過工作坊保存奉飯文化,相關圖文,也將在竹東國中學生自發的刊物《逐步東行》完整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