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將不定期推出【專業客】專欄,我們邀請各行業的專家、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職人,對當下新聞熱門議題,發表最專業的看法,試圖在各種網路帶風向、假訊息當道的時代,提供理性思考的方向。
【專業客】余志偉 攝影師
今(2023)年1 月13日,德國媒體藝術家Boris Eldagsen被主辦單位通知,他的照片入圍了2023年Sony國際攝影大賽創意類公開賽單張照片候選名單(the creative category of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2023/Open Competition/Single Image)。2月22日他被要求提供作品名稱,Eldagsen回覆「PSEUDOMNESIA | The Electrician,2022」。接著3月2日他被通知作品獲獎了,隔天Eldagsen立即告知這張獲獎作品是由AI生成的照片,這是他長期研究並持續進行的主題創作,他認為Sony會有興趣因為這張照片的勝出,來討論一個新的影像時代。不過從後續的結果來看,顯然過程中的溝通或交涉發生了問題,Eldagsen的作品被下架,獲獎除名。
如同Eldagsen在個人作品集網頁中所說,「PSEUDOMNESIA」這個持續創作中的主題,取自一個經典的希臘術語 Ψευδο/ μνέσια,指的是偽記憶,一種虛假的記憶,例如對從未發生過的虛假回憶,而不僅是模糊的記憶。因此採用AI技術來製作這個主題的影像非常貼切,這意味著影像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全新時代。Eldagsen表示自己從事攝影的工作超過30年,在2000年左右轉向發展新媒體影像藝術,身為一個攝影創作者,他跟許多前輩、同業一樣被困在「實際去拍」的攝影特質當中,而新時代人們的創意可以打破這個困境。透過AI技術的工作流程演示和定義參數設定,自己成為一個導演,與人工智慧、多媒材、跨平台、複合技術不斷地共創(co-creation)、產製,一次又一次提升創意的展現高度。
我不是反藝術。「反」這個字讓我不喜歡,因為,你反對或者贊成,其實是一個事情的兩面。而我所要做的是完全不存在,而不是什麼反對或贊成。── 杜象
Eldagsen本來以為獲獎是一個開啟討論的機會,顯然世界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前衛的衝擊。這讓我想起杜象(Marcel Duchamp)的作品《噴泉》(Fountain 1917),那是一種對傳統藝術體制和困境的厭煩、反抗與顛覆。當時的杜象以展覽執行委員之一的身份,用「R. MUTT」假名投件《噴泉》作品,最後被以「這個不是藝術」為由剔除在展出名單之中,後來這件作品被評為史上最偉大藝術品的第一名,讓「現成物」(found object)聲名大噪,是觀念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先驅。
擾動常態與慣性是藝術領域核心思考的事,從Eldagsen的作品和參加的類別來看,我認為不存在AI生成影像真與假的問題,反而是非常貼切的選擇,因為這逼使我們去思考「攝影」的發展歷史中,那個一開始想要留下「實體實景」的迫切渴望。當1839年達蓋爾拍下巴黎《坦普爾大街街景》,攝影就架上了「真實」的枷鎖,宿命是攝影因此誕生。如果現在AI技術可以讓攝影卸下枷鎖,那可能是藝術對攝影的一種釋放,攝影藝術或創意也許可以就此開展新局。
“全新的數位技術,將如海嘯般襲捲我們”- Jonas Bendiksen
不過這個擾動似乎還超出藝術的領域,更多的是對於「真實」的爭論,特別是在新聞記錄攝影。馬格蘭通訊社攝影師Jonas Bendiksen在2021年出版了一本攝影集《韋萊斯之書》(The Book of Veles),他想拍攝北馬其頓韋萊斯這個世界聞名的假新聞製造中心的真實景像,當他到了現場拍攝一些場景後,他有了新的想法──製作一個假的真實報導和影像,來回應這個主題。
於是他上網買了許多3D人物模型,將他拍的場景照片一起丟給電腦去運算生成新的影像,甚至連書中的文字也是用人工智慧運算生成。攝影集出版半年間都沒有人發現破綻,還大大給他讚賞,他覺得不可思議,後來報名了法國佩皮尼昂國際新聞攝影節(Visa Pour l’Image),並給主辦單位所有高解析度的圖片,期待他們可以看出端倪,可是事與願違,大家還是接受了這一切虛假的真實。
最後Bendiksen認為不能再繼續下去,便花了40美金買了一個Facebook帳號來戳破謊言,他自己也透過馬格蘭通訊社發佈聲明,公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且驚訝大家對這些影像的信任。
Bendiksen公開後引起業界嘩然,不過基於他的動機和自我揭露,大家並沒有對他本人過多苛責,後來2022年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把歐洲區開放形式大獎頒給他跟這組作品,成功引導大家去思考新聞記錄影像的倫理和邊界。
不論是Bendiksen還是Eldagsen,技術永遠不會是討論的核心,而是這個技術背後所要揭示的世界和未來是什麼,擾動常態與慣性不是一種進化論觀點,而是提醒我們思考、活著,免於麻木與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