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小學最後一年,離開鄉村生活前夕,雖然年幼,也有一種再也無法無憂無慮生活的感知,因此生出無論如何也要到山裡一探究竟的執念,這是我僅有一次近身體驗,早期客家人靠山林維生開發活計之一:撿油桐子。

很努力的回憶,也只能約略得出「路是人走出來的」這麼淺薄體會,在滿山油桐樹冠遮蔭下尋找油桐子並不容易,或許是因為入山時間不對或太晚,油桐子早就被撿光了,也可能是首次入山的小孩對未知恐懼,沒有看見路徑就不敢走路,只能停頓在有行跡的地方,而天上不會總是掉下禮物剛好讓你撿,因此就得試著深入樹叢裡才有機會找到果實,仔細尋找發現的不是油桐子,而是隱然露出比細路還模糊的痕跡,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原來人可以不用走在「路上」,自己開路走也可以。

油桐樹林和桂竹林相伴而生;兩者都是野生雜樹林的自由之地,即使有人不畏草萊裡的危機四起,也要深入林間求生一如兩百年前,先人踏過的路徑年年為叢莽瞬時湮滅,而有為者來年還是得自尋行跡。

油桐(學名Vernicia fordii)大戟科落葉喬木,日治時期引進的經濟樹種,小時候聽聞用米換火柴的故事,才知道火柴是用五月時節以白色塗滿山頭的樹幹製作,去過美濃後又多了一個跟油桐有關的豆知識,美濃油紙傘要用我小時撿不到的油桐子軋油來塗層防水,這棵樹從經濟作物到觀賞作物,走了近百年。

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臺灣原生種筀竹,也稱臺灣桂竹,客家人說桂竹,既是原生種,就有原住民用語,泰雅族稱阿力(Ali),賽夏族人的筍子一律是阿嗨(anhi),各自錯落交互為生,各取所需。

細路(seˇ lu+,海豐腔:小路)於客庄伙房而言,可以是田埂,可以是只有你知道的,通往某處的捷徑或秘徑,於現代人的眼光就是非統治者劃定的行政道路、偏離大馬路的路徑都叫細路,往往是有某種特殊勞動的人開鑿之路,伐樟煉油的叫「伐木細路」,鑿湖製紙的稱做「紙湖古道」,種茶栽橘的是謂「茶路農路」,新進重現的「樟之細路」(RS,Raknus Selu Trail)是客家人挺進內山,自土牛溝到內山公路又再深入開墾的痕跡。

路是人類的行跡,或許於其他生物看來,是危險的所在,卻是人類勤勞開墾與辨識安全性的標誌,而細路是客庄生活的一部分,有人一輩子的人生都在細路間行走,不須刻意尋找。

六龜客家人抱怨特意到北部走「樟之細路」,以為自己能夠在山徑上分花拂柳,欣賞山花爛漫,卻發現原來在雜貨店旁的小路上去就是了,或者在郵局後方就有一條路也是,幸運一點可以發現古早洗衫坑水路上頭的小路,細路沒有大山大海,唯有過去和現在的日常,季節到了,遠遠遙望雜樹林的桐花雪,抑或踏入竹林裡踹一腳雨後冒出的新鮮桂竹筍。

油桐花開的山頭隱約可看到桂竹林。作者提供
1862年中英天津條約淡水開港後,英國人到南庄紅毛館伐樟焗樟腦油的界碑。。作者提供
桂竹林開出一條斬竹子細路。作者提供
長滿苔蘚幾近淹沒的崎。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