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黃色森林裡有兩條岔路,我選擇走人煙稀少那條……」,1977年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的黃森松,在妻子林錦霜支持下,有如美國詩人佛羅斯特,未選擇主流媒體,回到美濃辦了亞洲第一份草根報紙《今日美濃》週刊;近半世紀來雖3度停刊,但他持續筆耕,改以月刊再度發行,是真正心懷鄉土的「美濃學」大師。

其實,黃森松在1974年暑假就號召美濃大專青年李永得、黃阿彩、鍾達榮、林明宏、徐德順、吳玉珠、古福佑、陳世育回鄉,試發行了8期的《今日美濃》週刊,成為台灣社區報的始祖。

黃森松是菸農子弟,從小見美濃人晴耕雨讀,種菸、養豬,子弟報考軍公教者多,1969年他考進政大歷史系,在聯副發表短篇小說,也出版了《露從今夜白》,卻自謙文學資質不足,決定轉行新聞,1974年如願考上政大新研所。

政大新研所畢業生幾被主流媒體重用,但黃森松上了林懷民的採訪寫作,聽了黃春明的鄉土文學後,卻勾起鄉愁,他不忍見家鄉香蕉滯銷、穀賤傷農,而這些農村問題主流媒體卻漠視,他決定走不同的路,回鄉辦《美濃週刊》,伸張正義。

「林錦霜是政大歷史系小我兩屆學妹,辭去教職在狹窄簡陋編輯室幫忙打字、校對、發行;老農夫邱錦輝撰寫農業專欄,徐光耀與我忙著採寫編輯;四個臭皮匠打造出轟動文林的《今日美濃》週刊,有費報曾達二千多份。」黃森松回憶創報艱辛,惜另3人已辭世,令他不勝唏噓。

林懷民感佩他的愛鄉情懷,雲門舞集首次下鄉公演就到美濃;《今日美濃》週刊也督促了美濃鎮農會辦理餘糧收購服務到家、設立農業圖書館,也興建了鍾理和文學館,導演李行也將鍾理和與鍾平妹的愛情故事拍成電影「原鄉人」。

「荒地平日無人耕,一耕大家搶著種」,《今日美濃》週刊曾是台灣社區報的典範,但高潮和激情扺不過現實,1981年3月首度停刊。黃森松只好離開美濃謀生,卻「一年換24個頭家」,在台時、中時、自立報系都待過,也擔任過生根、蓬萊島、薪火……等黨外雜誌總編輯。

在主流報業、黨外雜誌流浪了10年,1985年他出版了《台灣議壇浮沈錄》,暢銷轟動台灣政壇;沒想到接著印刷的《台灣第一公民》、《國民黨的輔選成績單》,卻遭警總查扣或到書局站崗,結果一本都未賣。

1991年林錦霜甄試上大樹鄉溪埔國中歷史老師,黃森松也重返美濃,將《今日美濃》週刊復刊,每天從高雄載太太到校教書,再回美濃採訪寫作,到2003年第3度停刊。

「我左手寫美濃,右手寫別莊」,2009年初他幫林錦霜完成了里港鄉戴興村《磚仔地莊志》,太太卻病重無法出席,半年後辭世。他懷念妻子,將《今日美濃》週刊改為月刊發行,煮字療傷,至今已發行148期。

黃森松筆耕美濃超過千萬字,走遍美濃一千多座宗祠、公廳,甚至到墓地查訪,出版了《美濃鎮百家姓》、《美濃人物臉譜》、《看見美濃三百年》……等十餘本著作,2013年並被政大傳播學院選為傑出校友表揚。

他兩個兒子都是醫師,在台中行醫,但他仍守著太太的磚仔地家園,今年在台大退休教授邱榮舉等人鼓勵下,再撰寫數十萬字的《台灣客家簡明史》,預定7月出版。

1977年黃森松在妻子林錦霜支持下回家鄉辦《今日美濃》週刊,圖為黃森松騎機車載妻子與長子經過週刊招牌的歷史鏡頭。黃森松提供
《今日美濃》創刋時的四位靈魂人物,由左至右是邱錦輝、林錦霜、黃森松、徐光耀。黃森松提供
年輕時的黃森松回鄉辦社區報,滿懷鄉土情。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站立者)關心美濃家鄉,除辦週刊為鄉親伸張正義,為菸農權益在座談會上也據理力爭。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是菸農子弟,圖為他以前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在菸樓前留影。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贈送早期《今日美濃》週刋合訂本給屏東大學。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與愛狗合影。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與孫女們合影,祖孫同樂。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早期文學作品《擊燈的劍》、《露從今夜白》。黃森松提供
1985年黃森松主跑台灣省議會期間,出版《台灣議壇浮沈錄﹣40年來的人間悲喜劇》,非常暢銷,也轟動政壇。黃森松提供
黃森松用心撰寫的地方誌《看到美濃三百年》、《增補阿里港誌》。黃森松提供
第4度發行的《今日美濃》月刊,到今年4月已出版148期。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