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首度政黨輪替,上任後成立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在中央、交通、聯合大學分設客家學院,客家研究迅成顯學,而發行近40年的《中原》雜誌,也變成學者、學子們研究客家源流、文化的寶庫。

1949年中華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來台,其中約有500位來自閩粵的客家人,選擇與鄉音近的苗栗棲身,大都從事軍公教或黨工,不乏學識淵博者,甚至臥虎藏龍,如曾舉直中將,與中共元帥葉劍英是梅縣同鄉、雲南講武學堂同學,因身份敏感,來台後卸下軍職,只在縣政府擔任文獻課員。曾舉直的女婿江平成、女兒曾雲珍也於1955年來苗栗創設中廣苗栗台。

擔任中華日報苗栗分社主任的謝樹新(1918-1996)也是梅縣來台,他發現台灣受日本殖民50年影響,幾無客家源流、文化、信仰、民俗文獻,1962年他創辦《苗友》月刊,成為台灣首家客家刊物;一年後讀者認為《苗友》過於狹隘,改為《中原》,取客家人來自黃河流域之意。

《中原》初期作者有:曾舉直、黃基正、朱公演、侯夏冰、古侃、廖偉光、胡敏如、鍾建英、黎義本、吳鴻安、陳拱初、葉中光、謝樹新等人。除鍾建英是苗栗客外,都是廣東外省客;他們思鄉、懷舊,《中原》成為他們抒發鄉愁的園地。

香港大學教授羅香林、中研院院士陳槃、國民黨組織部長梁寒操偶而也撰稿,著有《客家源流考》的羅香林,也將他的「客家中原南遷」論述寫給台灣讀者分享。

苗栗市牙醫師鍾志正的父親鍾添富,跟《中原》多位撰稿人熟識,一直認為自己是廣東貧下中農的移民後代,看了《中原》始知客家人竟是「中原貴冑」之後。鍾志正受父親影響也看《中原》,他在交大客家學院進修碩士更以《中原》雜誌的「客家中原論述」作為研究題材。

鍾志正發現日治時期苗栗雖有栗社(註:又稱苗栗詩社)維繫漢文化,但缺乏客家源流、文化、民俗、歷史、傳說典故論述,幸有這群外省客將客家原鄉文化傳來台灣,他們學識淵博,有2/3成員曾參與早期《苗栗縣志》的編撰。

《中原》曾月印三、四千冊,並發行到海外,但到1980年代末期已難以為繼,謝樹新交棒給兒子謝伯浩,並改為《中原週刊》社區報;後來謝伯浩接吉元有線電視經理,再將《中原週刊》轉給徐運德。

徐運德接辦後,撰稿群改由教育界的陳運棟、黃鼎松、曾桂龍、龔萬灶、徐清明、楊政男、羅肇錦、宋聰正……等人接手。巧地是,這群撰稿者後也成為《續修苗栗縣志》主要成員,陳運棟、黃鼎松分任正、副總編纂,他倆與羅肇錦、龔萬灶、徐清明、楊政男分因客家文史、語言造詣深,先後獲客委會頒發終生貢獻獎、成就獎。

陳運棟繼鍾建英之後,加入以外省客為主要撰稿群的《中原》陣容,於1978年出版《客家人》,成為台灣研究客家的先驅。《中原》於2002年停刊,發行40年多達數千萬字,先後集結出版《中原文化叢書》、《中華舊禮俗》、《客話辭典》等書。

鍾志正認為「客家中原南遷」論,學界或許有爭論,對客家文化、人物亦似有過捧意味,但外省客謝樹新、江平成辦《中原》、創設中廣苗栗台,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卻功不可沒。

《中原》雜誌創辦人謝樹新(左一)1970年代到日本,拜會東京崇正公會會長范添發(右二)、繼任會長劉瑞華(右一)等人,進行台日客家文化交流。謝伯浩提供
謝樹新創辦《中原》宣揚客家文化,他走在時代前端,在1970年代就以小轎車代步推銷雜誌。謝伯浩提供
謝樹新早期苗栗住家,也是中華日報苗栗分社、苗友、中原出版社社址。謝伯浩提供
《中原》雜誌早期發行海內外,圖為印刷好待寄發的《中原》。謝伯浩提供
曾舉直中將來台後卸下軍職,曾擔任文獻課員,負責苗栗縣志編纂。彭文銘提供
鍾建英是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曾任建台中學校長、苗栗鎮長、苗栗縣議會主任秘書,他是早期《中原》雜誌作者群中,唯一苗栗出生的客家人。何來美翻攝
陳運棟是繼鍾建英之後,為《中原》撰稿的苗栗本土客家人,他長期受《中原》內容薰陶,1978年出版《客家人》,成為台灣客家研究先驅。何來美攝
曾舉直的女婿江平成、女兒曾雲珍夫婦,1955年到苗栗創設中廣苗栗台,直到1970年才離開,夫婦對客家文化、戲曲的傳播,貢獻卓著。彭文銘提供
黃基正是《中原》早期主要撰稿人之一,1982年他接受筆者專訪,談客家源流,刋在聯合報。何來美攝
《中原》雜誌出版社集結出版的中原文化叢書。謝伯浩提供
《中原》雜誌出版社出版的中華舊禮俗。謝伯浩提供
《中原》後期,由徐運德、羅肇錦、龔萬灶、徐清明、楊政男、宋聰正等人共同編寫的《客話辭典》。徐清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