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人口調查顯示,新北市有67.2萬客家人,佔全市人口1/6,在全台僅次於桃園市,其中板橋、中和、新莊區入選全台前10名客家鄉鎮市區,分居4、7、8名。不過,這些客家人大多數是工業化後,從中、南部「北漂」的移民;清代從閩粵渡海來台的客家後裔絕大多數已被同化為「福佬客」或「華語客」,成為「客家底」。
清代台灣三股勢力,兩股是福建泉州、漳州的閩南人,另股是來自福建汀州、廣東嘉應州、潮州與惠州的客家人。汀州客(武平、永定、上杭、長汀等縣)不受施琅平台後「粵地屢為海盜淵數」限制,來台最早,但人數並不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胡焯猷。
胡焯猷祖籍永定,清雍正初年渡海來台,乾隆13年(1748)與林作哲、胡習隆合組「胡林隆」墾號,拓墾「興直埔」(現新莊、泰山、五股一帶)開闢良田超過324甲,佃戶達110人,富甲一方。
胡焯猷事業有成後,乾隆17年(1752)在今五股觀音山西雲巖獻地建大士觀(西雲禪寺);乾隆25年(1760)在新莊街又捐獻建關帝廟。他晚年見「興直埔」學子須遠赴彰化就學,乾隆28年(1763)再捐出泰山房舍、田園1甲8分地成立義學,並年提供600石收租作義學膏火,獲得閩浙總督楊廷璋核准,隔年(1764)正式命名「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是台灣大甲溪以北最早建立的書院,贏得「北台首學」稱譽。乾隆46年(1781)明志書院遷至竹塹(新竹),原有書院續當義學,後日漸沒落,建築也傾頹,現保存建築是2003年所修建,只剩百餘坪。
除了西雲禪寺、關帝廟、明志書院,可了解客家先民拓墾新莊、泰山、五股地區的貢獻外;定光古佛(俗名鄭自嚴,宋代高僧,圓寂後成佛)是閩西客家人的守護神,而建於清道光2年(1822)的淡水二級古蹟鄞山寺,香火源自永定金谷寺,也隨著閩西移民渡海來台,證明淡水亦有閩西客家移民。鄞山寺廂房以前是「汀州會館」,是移民來台暫歇之所。
淡水是清代移民台灣的灘頭堡,登陸後再往三芝、石門、金山、五股、新莊、泰山……等地遷徙,如北海地區有不少江姓、練姓、鍾姓汀州客。清道光14年(1834)新莊發生閩粵械鬥,粵人戰敗,多數遷往中壢、平鎮一帶,留下的多數被同化為「福佬客」。
《三芝鄉志》也記載:清雍正年間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先民江士學、江正安率先入鄉拓墾。昭和元年(1926)台灣總督府所做的「台灣在籍漢人民族鄉貫別調查」,三芝祖籍同安縣占60.42%,永定縣30.21%,漳州府8.32%。永定縣是客家縣,故總統李登輝出生三芝,祖籍也是永定。
鄞山寺是永定縣人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地,粵東客家人張鳴綱募款籌資,現寺內除有3人的昔日功勳長生祿位,亦有胡焯猷的神位,肯定胡焯猷對北台灣拓墾、文教的貢獻。
清代劉銘傳築鐵路從基隆到新竹,本經過新莊,但日人據台後西部縱貫鐵路改線經板橋,1960年代台灣漸邁向工商業社會,中南部及東部的客家人為了謀職就業,紛紛北漂,新莊、泰山是工業重鎮;中和、板橋是前進台北市的「灘頭堡」自然吸引大批客家人進住,成為新北市客家人,而最早來台的汀州客則幾已「福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