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聯合國逾100個成員國經過近20年的商討,上周六(4日)終於在美國紐約議定全球首份具有法律約束力、被稱作《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的國際協議,將世界上30%的海洋納入保護區,限制捕魚量、航道與海面下200公尺深海採礦等勘探活動,將投入更多資金進行海洋保護與海洋遺傳資源的獲取和使用。

《UN News》報導,此協議將把佔全球海洋六成的公海中的30%劃為保護區,規範捕撈海產、開採資源等行為。各地的環保團體紛紛給予肯定,相信將有助挽救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確保永續發展,甚至紓緩日漸嚴重的全球暖化。

此協議將有助挽救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確保永續發展,甚至紓緩日漸嚴重的全球暖化。資料照片翻攝自《UN News》官網

此協議已醞釀20年,經過為期2周的談判,最後在38小時馬拉松式的會議後,上周六(4日)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擔任會議主席的新加坡海洋與海洋法問題大使陳惠菁(Rena Lee)在當地時間接近下午9時30分簽署後表示:「各位女士先生,這艘船終於靠岸了」,與會人士為了完成這份歷史性的協議紛紛起立鼓掌,協議將在經過律師審查,並翻譯成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後正式公布。

在此次的協議中,各國有義務針對公海範圍內的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將成立締約國會議,定期開會,確保成員國執行監管等問題。

《BBC》報導,聯合國第77屆大會主席克羅西 (Csaba Kőrösi)表示,對與會代表就全球公海法律框架達成共識表示祝賀,「這是多邊主義的巨大成功,是全球攜手遏止後代子孫面臨海洋健康崩壞的勝利。這是化解地球的三大危機: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消失與污染的關鍵」。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感謝各地非政府組織、民間社團、學術機構與科學界的重要支持,「期待繼續與各方合作,確保海洋更健康、更有彈性、更有生產力,造福今世後代」。

被稱作「世界上真正的最後荒野」的公海,佔全球海洋面積的60%,幾乎覆蓋了半個地球表面,海洋生態系能製造全球人類所需的50%氧氣,還能吸收人類活動釋出的二氧化碳,紓緩全球暖化,是大自然脆弱又重要的寶藏。但對於公海環境的保護,多年來因為各國對經費來源,漁權和海洋生物資源分配等問題談不攏而停滯不前。這次終於在美中等大國合作與讓步下完成,是繼40年前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後,再一次對保護海洋踏出的一大步。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的代表梅勒(Meller)盛讚「這是保育的歷史性日子」,象徵「在一個分裂的世界中,保護自然和人類,可以戰勝地緣政治」,「我們感謝各國願意妥協、擱置分歧並達成共識,讓我們能夠保護海洋、增強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並保護數十億人的生命和生計」,呼籲各國應盡快確認協議內容使之生效,以免為時太晚。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海洋科學教授麥考利(Douglas McCauley)表示:「如果我們希望公海在下個世紀還能保持健康,我們必須現在就進行現代化的改革,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而且可能是最後的機會。時間緊迫,氣候變遷即將對海洋上降下『地獄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