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將不定期推出【專業客】專欄,我們邀請各行業的專家、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職人,對當下新聞熱門議題,發表最專業的看法,試圖在各種網路帶風向、假訊息當道的時代,提供理性思考的方向。
【專業客】律師 劉韋廷
以前在學校學預算法,第一條開宗明義:「預算的目的就是提供政府在一定期間完成作業所需經費為目的。」也就是說政府要先預估下個年度所需的經費再來編列預算,編列預算後再來預估徵收的各項稅賦是否可以支應?如果無法支應,那就要考慮加稅,或是考慮舉債了。
在過去幾年中,政府最後歲出與歲入有餘有絀,拿捏到恰到好處並非易事,隨著去(2022)年原本因為預估疫情的衝擊,而保守估計經濟發展,但實際情況卻是超乎預期的好,財政部宣布去年稅收優於預期,多了4500億元,也就是說這些多出來的錢,在當年度從民眾或企業的口袋拿到政府手上。
在政府預算編列後,若徵得的稅收超過預算,那就代表兩件事:一個是稅收收太多,很多錢沒有用到,這些沒使用到的錢,應該考慮調降稅率,不用課徵到這麼多稅。第二個是當時的預算編太少了,預算少編,代表政府可以做的事少做了,所以應該當初在預算編列的時候,把更多以國家力量要做的事編入預算當中。
◾支出與收入的斷鏈,稅收超出預期
這樣的不精確,也許來自於支出與收入的斷鏈,政府對於稅課收入的預估,多半搭配對未來經濟成長的預測與過去稅收實徵的情形進行調整所產生,如果市場波動小,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變動幅度過大,又沒有透過嚴謹的計量模型去估算,就會容易出現誤判。
以財政部公布的例子顯示,2021年在Covid-19的疫情風暴下,編列下年度的營業稅預算,原本預估未來的經濟成長約5.88%,但到了2022年,實際經濟成長率卻達到了6.53%,財政部也表示:「為期稅收估測更貼近實際,將研議運用智慧系統建立中央政府稅課收入估測模型,並持續掌握最新經濟情勢及稅收估測相關因素,以提升稅收預算編列準確度。」
這樣稅收超過預期的溢出,讓被徵收者的荷包縮水,卻又閒置在政府口袋,當初也不應該課徵,浪費這些課徵過程的成本,卻沒有實際上創造任何效益,因此這種狀況,在當初預估的時候,就應該減少徵稅的比例或項目,讓這些錢在民眾手上,還可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而現在政府決定將多徵的稅收,用發現金方式給全民,本來是沒有法源依據,但經過立法院同意,尚且合法。但發現金並不會讓這筆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益,若站在經濟的角度思考,如果這筆錢投入公共建設,或注入一些政府的重要戰略產業、甚至國防,或許可以創造更多價值,而廣發現金給民眾,除了短期創造一些交易的稅收外,剩下的就只剩下收買民心了。
◾發放現金短視近利,應完整規劃長遠用途
目前執政團隊支持度陷入低潮,去年底縣市長九合一選舉大敗,所以就算把這些錢投入了更有價值的項目,例如增加全民福祉,短期也許看不到如何讓民眾對施政有感,畢竟長期投資都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效果,而接下來總統大選又將到來,如果去年都過不了,更別想未來該怎麼辦?
無論是選舉或收買人心的考量,不管哪一政黨執政,在現有的位子上能做的決定大同小異,要就是廣發現金短期收買民心,不然就是減稅讓民眾有感。想當然爾,發現金肯定比較有感,因此就容易成為現階段可能可以快速提升支持率最有利的選項,但這樣的結果,說實在的可能將是曇花一現。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經歷了「三倍券、五倍券」的發放,這樣的刺激經濟消費,也都比發現金來的有效益,畢竟那是一種強迫消費的概念,也是執政黨長期對不願普發現金而選擇印發振興券的決策,但在最後的關頭,卻選擇「不排富全民普發現金」,可能不是對國家財政發展最好的選擇。
如果手上有這樣一筆幾千億的現金,既然徵來了就應該有效率的應用,根據總統蔡英文的宣布,超過預算的4500億中稅收中,有3800億可作為中央政府運作,其中1000億將撥補勞保和健保基金財務缺口,同時增加電價補貼;另外1000億則預留為國際通膨與經濟衝擊的挑戰。無論是不是最好的規劃,對國家施政的未雨綢繆是好事。
而稅收超出預算規劃,也不是第一次發生,若今年發現稅收優於預期,是否明年就應該減徵?甚至應該長遠規畫用在什麼地方,賺取民眾的親睞,而不是不排富都發給民眾,這就真的很可惜,好不容易花了很多課稅成本徵的稅收。
所以最後折衷的結果,寧可接受政府發放五倍券、十倍券,這樣刺激經濟都比普發現金有利於民,一樣讓民眾有感,雖然不是一個天平兩端最有利於收買人心的方式,但仍是一個可以折衷有效於經濟成長跟民眾觀感的方式,還是建議政府可以循此方式為之,以維全民之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