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洪俊傑/台北報導】「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劉得金中將站在地圖前,伸手指著從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中南半島並延伸至澳洲的第一島鏈,用熟練的客語海陸腔向《客新聞》解析西太平洋戰略局勢。傳統印象中,軍職體系以外省人居多,似乎與客家扯不上關聯,不過劉得金從不隱諱自己的客家身分,「尤其在升將軍後,走到哪我都告訴大家我是客家人,有機會我就說客家話。」他說。
新竹芎林紙寮窩出身的劉得金,是第一位本省籍的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官拜至中將,曾任陸軍副司令、國防部總督察長,去年6月退休後任職於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由於常與國外戰略智庫交流,英語流利的他,反而第一次用母語來講述自己的專業,比起常在國外用英文演講緊張,更挑戰、但卻更「歡喜fonˋ hiˊ 」。
今年61歲的劉得金從小跟著家人講客語,但自16歲國中畢業「離開庄下頭zongˋ ha+ teu 」(離開家鄉),就讀中正預校後卻鮮少有機會可以用客語發聲,原因來自當年的「國語政策」有關,也牽涉到早期軍職體系多半以外省籍人士為主的歷史背景。他接受講客廣播電臺《Good morning!Hakka!》節目主持人宋菁玲專訪時分享自己的觀察,許多客家人進入公務體系後,會把自己的客家身分隱藏起來,原因可能是弱勢,也可能因為自己的悲觀。
客語就像騎腳踏車 深化在記憶不會忘記
曾經是陸軍官校首位台灣本省籍校長的劉得金相當以客家身分為榮,他笑說,當年16歲前家裡、國小、國中全校幾乎是客家人,整天講客語,但16歲後進了軍校,環境卻只能講「國語」,身邊許多來自眷村的外省同學,說的也不是書本上的「國語」,自己又有客家腔,在說「方言」要掛狗牌的年代,劉得金可說是天天躲不掉這塊標誌。「怎麼不能講客語,我也覺得很奇怪?」也因為從小都講客,在就讀軍校後「在那種環境中需要自我調適。」劉得金說。
從16歲到60歲的軍旅生活,其實沒有太多的客語環境,只有打電話回家與爸爸媽媽問好時會講客,劉得金如何保持客語能力?「我認為就跟騎腳踏車一樣,不會忘記,而是深化在記憶裡面。母語太重要了,等於你的根,所有東西都是從這邊開始吸收起來的。」劉得金說。
對於現今民間與政府都大力推動語言復振工作,劉得金高興看到政府對母語的各種作為,但他也相當遺憾小孩不會講客家話,值得重視的是,在河洛文化、原住民文化皆十分具有危機感的今天,「不得不擔心客家文化、客語會有消失的一天。」對於自己許多住在新竹故鄉的親朋好友擁有強烈的客家意識,在家堅持講客家話,令他相當敬佩。
劉得金憑天分加努力 在外省軍人體系熬出頭
劉得金陸軍官校畢業後,「憑著自己的努力」多次公費赴美深造,就讀美國國防大學、國防工業學院碩士,在國內部隊歷練經驗相當完整,由於軍職生涯足跡廣泛,並且擁有豐富的旅外經驗。但在講求軍事背景出身與外省人佔大多數的軍隊中,能夠官拜中將,甚至是首位本省籍的陸軍官校校長,是非常突出的成就。
劉得金的興趣廣泛,從小就就展現過人的音感,一首歌聽一遍就能編出簡譜,國中開始就喜歡聽古典音樂,最後聽到「百聽不膩」愈聽愈好聽,特別是華麗悲壯威爾第《安魂曲》到輕快交替的韋瓦第《四季》,這個興趣成為他從軍時期最大的陪伴。
喜歡寫作的劉得金,時常以筆名「金戈」發表各式文章。去年6月劉得金屆齡退役時,部屬將他所寫的文章編成文集《采風隨筆》,當中收錄了他在公務之餘寫的一百多篇散文、生活見聞以及哲學思考,並且收錄了新竹當地曾歷經日軍、國軍、解放軍三重身分的原民戰士高英朗生平,以報導文學的方式記錄下高英朗一生。他也透露,未來會再出版軍事相關的書籍。
敵情嚴峻 劉得金:自己國家自己救是必有共識
劉得金對於國內、外的軍事戰略議題都有相當深入的見解,談到近期外界相當關注的「兵役延長」議題,他說得很直接,役期長短必須考量國防需求,既然敵情嚴峻、中國兵臨城下,各界必須嚴肅地看待這件事情,從4個月變成1年,相信國防部會清楚地跟大家說明差別,「許多人抱怨當兵浪費時間,太多屬於形式主義或是意識形態的訓練,實在沒有必要。」
「自己國家自己救是生活在中華民國台灣的人必要有的共識」,劉得金強調,最主要是如何設計訓練,不要做無謂的訓練,讓役男感覺浪費人生,這樣一方面無法滿足國防部需求,另一方面也無法說服役男。他認為訓練應該要以任務導向(Mission Oriented)為主,「與任務沒關係的訓練是沒意思的訓練,通通要拿掉,特別是敵情威脅之下,這樣才有說服力。」
全世界目前受到威脅的國家中,韓國役男須服18至21個月的役期,以色列則是24至30個月;沒有受到國際威脅的新加坡也有2年的役期,相比之下台灣4個月的時間偏短,如今役期拍板延長為1年,有人認為志願役的薪水誘因,將隨著義務役待遇提高而降低。劉得金說,或許可以透過長期的補貼,例如購屋貸款、家庭成員照顧等長遠的補助,義務役權利相對受到國家權利剝奪,志願役則是甘願投入,如何讓志願役兵力可以長留久用才是思考關鍵。
劉得金:面對威脅想保有自由民主生活就必須付出
「治大國如烹小鮮」,精通戰略的劉得金認為,作戰跟煮一道菜是同樣的道理,一道菜要加多少的鹽、多少的油?就像很多的生活經驗慢慢累積起來,知識的東西都必定是從不會開始、從頭開始學習,看別人怎麼做,當從不會進入到會,最後會發現效率愈來愈快,進入到熟練最後到精通。
也許是職業關係,喜歡看地圖的劉得金,站在一幅「中華民國」地圖前就侃侃而談起台灣的戰略,他把第一島鏈比喻成「量身訂做的衣服」,隨著中國逐漸成長,終有一天會把衣服撐破。若台灣有事,日本在地理上首當其衝受到中國壓力,太平洋門戶洞開,再來就是另一端的美國了,這就是地緣政治。
「要不要打仗取決於人民,如果你不想保有現在的民主、自由、法治也可以。對老百姓來說,畢竟最好就是大家不要當兵。但現今有幸生在台灣,想要保有目前的生活方式,你就要拿東西去換,重則生命、輕則兵役,所有的決定都要拿東西來換,沒有東西是不用付出的,這也是經濟學的第一課。」劉得金說。
劉得金指出,對於中國來說,「發動戰爭很簡單,但若想要結束戰爭則十分不容易,可能戰爭還沒結束,共產黨政權就結束了。」中國要打過來的訊息這麼多年來都沒有間斷,每個人從小聽到大難免會有些疲倦,儘管中國是否攻台由不得我們,但發動一場戰爭需要前期準備工作,預警與防衛國家的工作就交給國軍,「我們大家能做的就是提升內部韌性,不用被太多的政治情緒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