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先生娘在醫生過世後,經常跟人換地,將風水搬來移去,只要風水師給個暗示,哪座山頭青山綠水,龍脈威儀,蛤蟆穴聚財,正是積善之家慶有餘的方位,就想盡辦法買下來。幾座山換來幾十坪的寶地,變賣一甲田為換取一塊真風水寶地,積累幾代攢下來的家產被換得差不多之後,她也得享天年。

這是我阿婆最喜歡講的家族故事之一,並且專挑正月十六要上山掃墓的時候講個跟八點檔差不多劇情的故事,只是為了誘拐後生跑腿,分配去掃好幾門風水,鄉間山坡地上,家族人口多大家可以分工認養一處祭拜,傳了幾代人口漸稀人丁單薄的家庭,就得趕場掛紙,這是正月半過後的一天,客家人的勞動活。

客家人掃墓在島嶼形塑一道田園牧歌似的風景,山丘上、田中央,稱作風水的墓穴所在,是相信人死後仍然有靈,照顧庇佑家族子孫,雖然也有祖先擾人一說,但風水好不好,能不能讓後代子孫風生水起,端看有沒有幫他們選個好位置,長此安頓。

族群語彙,正月半是指元宵節,客家人沒有吃元宵的飲食文化,但有提燈籠照路相伴前行的習慣,燈節熱鬧慶典多在於驅除惡寒,迎接春耕的寓意。一晚過後,正月十六就得去掛紙,亦即掃墓,是島嶼各個族群中,時間最早又跨距最長,從這一天開始到清明節為掃墓期間,或許跟每個家族與家庭,並不止一門風水要清掃祭拜有關,「掛幾門風水了」是客家人在掛紙期間的問候語。

這也能解釋我阿婆苦心孤詣說故事的原因,每一位逝者都有自己的風水,源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八字命格,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會跟某些人犯沖,雞兔不能同籠,誰都怕被虎咬,有些人天生孤傲不適合與他人在一起,於是有了一個人的風水。

早期傳統,在正月十六就會把所有的墓地祭拜完,跟交通不便利和客家人有外出打拚的習慣有關,這個習俗最普遍的說法是正月半過後大家都要回歸日常,返回工作生活的所在,從前山高路遠,短時間內(指清明)無法再掃墓,尤其,大家族的公眾墓,以放來臺祖的金斗甕為主,大部分家族定在正月十六很難改變,因為這種墓地子孫過於龐雜,甚至很多人已經互不相熟,不太可能每年更換約定,超過十幾二十代的共同祖先,後生能討論的頂多是墓穴裡有幾甕,連是誰把這些金斗甕背來臺灣的都不清楚了。

舉凡祭祀儀典都講究儀式,掛紙準備的祭品,主要是三牲或雞酒,象徵升官發財的發粄或蛋糕,寓意破殼新生染紅的蛋;既說掛紙,是以祭拜過程中,先將墓地清掃乾淨之後,用銀紙壓在墓碑上,表示這門風水已有子孫來掛(清潔整理)過的儀式來統稱,風生水起的後代以此告慰神祖。

客庄傳統的公墓都在小山丘上,來自龐大家族的子孫,在一個丘陵上通常有好幾門風水要清掃並要準備好幾份祭品。作者提供
掛紙要帶會發的食物,現代人除了發粄,可以用戚風蛋糕或scone取代。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