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客家庄早年流傳「上夜三斤狗,下夜三伯公」的故事,顯現人情冷暖。日治末期豬肉還一度配給,連吃肉都困難,鄉間過年常出現私宰,此風氣一直到1950、60年代。如今,台灣貧富差距拉大,仍有人年關難過,幸社會救助網普及,過年多數人已能溫飽。

相傳有一喪妻落魄老伯,人戲稱「三斤狗」,過年向肉商賖塊肉準備拜阿公婆,正下鍋燙,債主卻突然登門,老伯沒錢,債主竟強將鍋中滾燙的豬肉拿走﹔老伯嘆沒肉吃還有湯喝,惡劣債主竟抓把火灰撒向鍋裡。

老伯正傷心時,外出多年未曾返家的兒子突賺滿金銀回家,因沒牲儀,就用托盤裝金銀來拜,羡煞宗親,上夜被人瞧不起的「三斤狗」,下夜竟成人人巴結的「三伯公」。

富人過年豐衣足食,吹八音鬧新年,但很多窮人卻是年關難過,怕債主上門,常躲到年卅暗晡才敢回家。一般債主除非常惡劣,一般過了年卅就暫放過債務人,不會追討。

日治時期許多客家人移民到鶴佬庄伐樟焗腦,贌田來耕,或是拓墾河川整治後的浮覆地,這些客家人到異地克勤克儉,很少「打鬥敘」(打牙祭),不如鶴佬人吃得好,但過年時豬肉卻是用挑的,令鶴佬人訝意,也反映客家人「閒時莫鬥敘,年節不孤寂」的生活習性。

日治末期二次世界大戰正烈,台灣物質短缺,豬肉一度靠配給,養豬頭數還要登記,警察會來巡查,但日警雖嚴厲,偏遠客庄過年時仍會私宰,此風氣一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20年仍在。小時就常見民間私宰,到街上拜五穀爺的牲儀怕人發現檢舉,都向肉商買蓋有屠印的肉﹔拜阿公婆、伯公的牲儀則用私宰大家均分的肉。

客家人善於「打粄」,除了甜粄、菜頭粄、發粄,有些家庭還蒸肉粄。年夜飯主菜是大閹雞肉,講究的還有封雞、封肉、封鴨﹔而炒肉(客家小炒)並非主菜,因「年到初五六,沒酒又沒肉」,只好利用剰肉、魷魚、青蔥來炒,沒想到味道卻極佳,卻越炒越香,現反變客家名菜,客委會還連年辦客家小炒比賽。

客家人特別惜物,燙雞、鴨、鵝、豬肉等牲儀的肥湯,用來炆長年菜(芥菜)、筍乾、蘿蔔,更是煮菜頭粄(蘿蔔糕)最好的高湯。齋戒沐浴拜完天公,吃肥湯煮的菜頭粄,感覺特別好吃。早期農業社會,人要過年,也要備足牛、豬的糧草,因此年前小孩也得上山割草。

過年難免縱容民間小賭,客家庄最流行的賭博是「跌三烏」,即以三枚清代串空銅錢為賭具,一面磨光,一面是皇帝年號,中間放塊大石頭,賭客圍著石頭「跌三烏」,三面光是「三烏」全吃,三面字是「三赤」通賠。當「三烏」的吆喝聲此起彼落,觀眾也聚集圍觀,甚至插花,增添了過年喜氣與熱鬧。

以前客家人很少打麻將,除了「跌三烏」,還有玩四色牌或象棋麻將,山村交通不便,親友前來作客常會留宿,主人必須讓出房間﹔為讓自己有房間睡,常準備四色牌,讓賓客賭到天亮,致年節採買也要準備四色牌。

隨著時代變遷,現連拜天公都有宮廟代拜,許多人也利用年假出國旅遊,但對老一輩來說,仍懷念早年的年味,在悅耳的八音「鬧新年」聲中,聽賭客吆喝「三烏哦!」已漸成回憶。

頭屋鄉長徐鑫榮(右三)請象山書院老師們寫春聯迎新年,右起五位是饒明鋒、邱玉麟、徐鑫榮、徐清明、楊政男,左三位是鄉公所員工。廖煥維提供
家家戶戶以豐盛祭品敬拜天公,洋溢著物阜年豐的景象。何來美攝
苗栗市天雲廟幫信徒代拜天公,收費一戶一千元,以齋果供品敬拜,並請法師念經文祝禱。何來美攝
「年到初五六,沒酒又沒肉」,「炒肉」(客家小炒)本是年過後的下腳菜,因炒越香,現反成客家招牌名菜,客委會還舉辦比賽。何來美攝
頭屋象山書院位在孔子廟房,每年大年初一請書法家開筆迎春,帶動苗栗文風。廖煥維提供
「歡迎新歲月,莫忘舊山河」,早年眷村過年仍有濃濃鄉愁,圖為曾舉直中將1966年春節在苗栗家與女兒曾雲珍(中廣苗栗台記者)及兩位外孫合影。彭文銘提供
年味自己創造,西湖鄉高齡94歲的張四妹老太太,前兩年還自寫自貼春聯「清白正直家聲遠,河迎德門世澤長」。何來美攝
客家人過年要吹八音鬧新年,圖為貓貍文化工作室重新錄製的客家八音光碟,喜氣洋洋。彭文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