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台北報導】客家委員會今(20)日舉行「轉來客庄」客庄移居及地方創生論壇,邀請5位成功推動地方創生的專家分享成功經驗,希望能吸引創造性人才移居客庄、回到客庄。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指出,地方創生需要長時間投入,全國有許多客庄值得大家投入,鼓勵有意投入的年輕朋友可以相互交流,帶動「轉來」客庄的風潮。
論壇現場邀請木酢達人執行長陳偉誠、見域工作室創辦人吳君薇、卓也藍染創辦人鄭美淑、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與竹冶設計創辦人羅傑5位地方創生成功案例分享心路歷程,並由東海大學亞洲地方創生中心許書銘主任擔任主持人,以引導方式帶領現場青年進行探討。
范佐銘指出,客委會近年堆動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許多青年朋友也回到客庄,今天邀請5位專家與現場朋友、移居客庄年輕後生交換意見,並帶動「轉來」客庄的風潮。無論是浪漫台三線、靚靚六堆、幸福台九線,全國有許多很好的地方可以讓大家投入,客委會也希望與現場專家、移居客庄的朋友多多交流,公部門、地方政府與私部門一起努力。
范佐銘也分享過去曾到日本拜訪「故鄉回歸支援中心」高橋公理事長的經驗,高橋公認為地方創生是長久的事業,「如果要投入地方創生,沒有花十年時間是不容易成功的。」他鼓勵年輕朋友到客庄投入地方創生需要長期來做,大家也可以到國際取經,客庄有非常多的資源、面向與可能性,無論是不是客家人,歡迎大家來到客庄發展。
吳君薇來自高雄,因為念書的關係來到新竹,他認為自己就像是一個點火的人,創辦地方雜誌《貢丸湯》挖掘議題、引入資源,大家閱讀刊物或參加導覽後,也可以成為貢獻城市故事的人。例如他在2015年拜訪東門市場,發現市場鐵門緊閉、貓比人多,因此他透過報導提倡活化,並帶領大家走入市場,最終果真有人來到市場創業,為市場轉型注入一股小小力量。
今年35歲的徐衍勳來自雲林,他從參與地方廟會慶典時發現,全村人口流失的嚴重程度竟然已是「缺一不可」,連舉旗子的人都不夠,也因為雲林的住宿旅遊交通無法支應觀光旅遊,因此他從農業創業,把生產做好。他認為,合作是提升小農競爭力與經濟效益的共好方法,智慧轉型是助力,青年培力是傳承,最終建立一個永續的產業聚落。
來自湖口、今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陳偉誠說,承接父親的木炭產業後,他第一個思考就是淨零炭排與循環經濟。陳偉誠指出,全台灣每年有許多修枝林木產生的廢料,他與清大等學校合作,收集校園修枝廢料,依照不同木材性質,重複利用製成木藝家具,邊角再製成木炭、木酢,並透過電商行銷,已成功串連7條產業鏈、30多家產業,營收達到7500萬規模,也吸引650位學習者返鄉。
卓也藍染創辦人鄭美淑長期研究天然染,種植台灣藍,透過開辦課程,自2004年至今已經培育超過100位天然染人才;卓也將藍染結合觀光文旅、食宿遊購娛,並且與知名設計師合作,推動在地化、時尚化,打造最完整的六級產業;竹也設計創辦人羅傑則分享,地方的形象需要累積,他選擇關西作為基地,因此從閱讀「鄉誌」開始做起,近期則從事關西招牌設計,希望把一百年前的生活儀式找回來。
商研院副院長張皇珍表示,地方創生的推動必須以在地特色資源為核心,惟有加入在地元素的創生計畫才能達到地方擾動與共同參與的可能,且最好能邀請到在地區民共同參與,否則會落入到自己很努力做,但對地方都沒幫助的窘境,希望今天的與會人員聽完分享後都能成未來為客庄創生的新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