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阿婆只有在冷冷的冬天,才會使喚小孩子去菜園拔一些蔥蒜香菜回來菣香,每次欣然受命採到的香菜總是會被笑,「香菜芹菜傻傻分不清。」誰叫葉子都差不多呢,尤其繖形科植物的小苗,不是圓形裂齒就是羽狀,阿婆就會說,「聞聞看,哪有同樣。」

香菜,學名芫荽(Coriandrum sativum),英文稱作「coriander」,冬季菜園裡的常備香料。蕭秀琴攝

真的,鼻子總能比味覺早一步發覺毒藥,嗅覺先於味覺發現美味的食物,美食家總是用氣味撲鼻或看起來垂涎欲滴推薦一道佳餚,而所有的客家菜在撒上一把香菜後,萬分引人遐思,煮蘿蔔湯起鍋前丟下去,煮鹹湯圓有人說絕對不可少,冬季的炒米粉一定放,強烈的愛好者,連炆爌肉盛盤時都要放上幾片,才顯得好看並彰顯味道或拍起來就能聞到咪緒,但香菜終歸是是配角,有哪一道菜會把香菜當主角?

當然有,很多人不排斥香菜,但吃菜時總是會把香菜挑掉,像是會把大腸麵線上的香菜撥掉的人,唯一一樣絕對要搶著吃的是香菜烰菜,烰菜(po coi)即客式天婦羅,烰是油炸,是形容詞也是動詞,油炸蔬菜絕對是冬季客庄最歡樂的料理起手式,不管哪一種青菜都能拿來炸一炸,葉菜類的香菜、茼蒿是首選,根莖類的芋仔、蕃薯最香,果實類的番瓜(南瓜)有甜蜜滋味,或者香菇等蕈類吃起來會燙嘴過癮非常,想吃哪一款就烰起來,一大鍋油只烰一兩樣就太不值,算毋和(不划算),烰到一籠床,堪比吃鹹酥雞過癮一百倍。

烰菜(po coi)即客式天婦羅,香菜款最受歡迎。蕭秀琴攝

儘管烰菜能帶來歡樂,還是有無法忍受香菜味的人,所以有人發起二月二十四日「國際討厭香菜日」,或許喜愛香菜者不懂為什麼有人不喜歡香菜,但厭惡香菜的人除了受不了那種聞起來像臭屁蟲的味道,更有過敏體質的客家人說,吃了脖子會痠,就像無法吃味精的客家人一樣,吃到味精整個人攤懶無力,或許這才是問題所在。

 

香菜,學名芫荽(Coriandrum sativum),英文稱作「coriander」,即源自於希臘文中的「korion」,意思就是「蟲」,而喜歡跟厭惡,都是因為個人血統基因造成,香菜中含有一種醛類(aldehydes),喜歡的人聞到的是清新甜蜜的味道,討厭的人覺得這種味道難以忍受,像是皂鹼味、發霉味或是沾到臭屁蟲的味道,感到非常噁心,無論愛與不愛都出於自身,是謂愛之如天堂惡之如墜地獄。

香菜在臺灣始於鄭成功時期,當時引進的幾十種臺灣蔬果中,只有蒜和芫荽的原產地在西亞兩河流域,因此能蔓延全球植栽,本地客家人,四縣直接說芫荽仔,與河洛語的說法一樣,而海豐說香菜比較接近華語;在料理上,除了客家人烰菜,很少當主角直接端上桌。

香菜無法擋,煮什麼都可以放,全世界都有「熱愛香菜黨」。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