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沿著員林獅頭山道穿過田美橋就到了龍門口,再走一會有個桂竹林,不遠就是南庄,那是從老家大南埔出發去南庄逛桂花巷的路線。現今,到了水隴轉個九十度124乙線,沿著中港溪河堤,加里山脈遠遠相隨,早秋禾本科野草隨風招展,觸手可即。

秋光晃眼,讓人難以說清楚是白背芒、甜根子抑或狼尾草、象草,乾脆一律雜草稱呼,想來昭和天皇不以為然,他的侍衛長入江相政在《宮中侍從物語》記錄了這一段天皇語錄,「沒有雜草這種稱呼,不論什麼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大家都是在自己最好最適合的地方好好生活。」

好好生活,萬物各有所歸,自所來之處,能夠歷數幾個春秋也要看本質,木本強過草本在世間生存,進入人類經營的地界就看誰奪目,世人愛桂所以不論哪個殖民政權都捨不得殺伐,桂花從獅頭山上十大寺庵到山腳下桂花巷,端得歷盡風霜。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學名有「Fragrans」,表示為芳香的、有甜美氣味的特質,花型雖細細卻是客家人說的「桂花無風十里香」。原生於喜馬拉雅山麓,或許比人類更早進入島嶼,清人黃叔璥在〈赤崁筆談〉中詳盡描述臺灣人嫁娶儀式,納幣之禮女方回禮的植物中,要在石榴上掛「銀桂花數朵纏繞枝頭,名曰榴桂」。桂與貴同音字意吉祥,尤其桂字一出如鼻到香味。

獅頭山上桂花開。蕭秀琴攝

桂普遍植栽於臺灣各處,以桂花巷之名,最著名是蕭麗紅的《桂花巷》,我的桂花巷入口高掛長老教會扛棒,旁邊屋簷下賣桂花釀,桂花蜜是最有名的時代產物,伐木礦產早已殆盡,連南庄大戲院都成了飯館,深山腳下有家戲院,可見曾經流金歲月。

當代隨旅遊風潮,收起山林勞動以客家美食營生,取法山上出家人將寺門口的百年老桂釀蜜餽贈凡俗,山下人家用麥芽糖漬桂花成就桂花釀,是吃甜粄圓最好的搭配。

南庄老街的看板食物桂花蜜湯圓,帶一罐回家就可以自己做。蕭秀琴攝

走踏老街從洗衫坑始,山壁前鑿一條水圳讓人清淨,樹影遮陽,山風吹佛,煞是涼爽,我們在這裡開始上崎,崎客語海陸音giaˇ是坡,山城人爬坡是日常,彎彎繞繞上上下下不難,難在一整條路都想停下來試吃,桂花釀、桂花蛋捲、桂花紅茶,就算不加桂花也是滿滿的客家米食讓人流連。

到南庄國小開始下崎也可以往回走,日式風情猶存,有冰淇淋、郵便局小物都可愛,向後轉再下崎就真有典故,乃木崎是一九八七(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乃木希典拋磚引玉集資建造的階梯,搬來大屋坑張屋拆除的石板鋪路,每次小心一步踏一步,仔細看石板到底哪裡稀奇,只得石板路滑,間隙中努力存在的苔痕,小心滑倒。

上崎抬頭下崎低頭,都是天地光影,風吹過樹稍氣韻悠長。

乃木崎上新植桂花樹。蕭秀琴攝
老石屋(元光寺)上崎往靈骨塔,崎(giaˇ有坡的意思),階梯。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