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住在浪漫臺三線上,吃梨不是什麼奢侈的事,再不濟都有台灣原生種的糖梨仔(Pyrus lindleyi Rehder,又稱鳥梨)能醃鹹酸甜,粗梨是季節性常備水果。反而比較常聽到大家討論,今年有沒有吃到新品種的高接梨,或讚嘆比起去年果肉又更細緻了,買水梨吃是對做山的果農表達敬意,一年來有認真接穗紅(梨穗)的成果。
粗梨指的是橫山梨(Pyrus serotina Rehd. cv. Hengshan),十八世紀初新竹橫山陳姓茶商即將退休,香港商人以三棵梨樹贈與八十幾歲即將在世界貿易戰場上榮退的臺灣友人,三棵不同時間熟果的梨樹傳到第三代,在他的孫子陳道河手中發揚光大,以在地糖梨仔嫁接成功,開啟橫山梨時代。最早臺灣人只有橫山梨,在沒有水梨的年代,除了鮮食還做成罐頭,成為臺灣重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富商的玄孫陳英興已八十七歲,是位記憶奇佳的說書人能把典故記住,讓早已失去梨園的橫山梨成為客家人的記憶。比拳頭大一點,微方的圓恁是典雅,沒有看過這麼大小適中外型優美的果實,附著金色的有一點一點的印紋,好像會發出金色的光芒,陳道河將外來的梨樹嫁接於在地的梨樹上時,萬沒有想到的驚喜。
橫山梨園消失於戰後進口水果帶來的蟲害,從國際貿易中得來在世界貿易中消失,但有人不甘於此,一九七二年,臺中東勢中科國小的老師張榕生為照顧父親提早從學校退休,自此投入果農生涯,以橫山梨為砧木,寄接梨山溫帶新世紀梨成就高接梨,一條從橫山到東勢臺三線一〇四公里的路程,以客家人驚人的頭腦與體力,造就世界獨一無二的果樹嫁接技術。
嫁接技術困難,種高接梨得有非常毅力不可,而且不止他一人,而是全台灣的梨農都要經歷七個困難的步驟,七個步驟中的第六個嫁接步驟也有七個步驟必須完成,才能得到如金果實;首先要從日本進口梨穗並將接穗枝條(穗紅)削好,再來削切砧木(通常是橫山梨),接下來才能綁膠帶和套袋並附一層紙、除袋、疏果、套袋,最後才有得採收。
副熱帶島嶼視水梨為珍品,因為那是來自北方溫帶地區的果物,臺三線上的客家人卻把吃梨視為平常,並成了地方風物。童稚時,阿公的兒時玩伴是農技人員,每天經過家門口到山上管理梨園,秋風剛起,落日時分,祖孫就等著看他帶了多少梨下山,吃不完還可以釀酒,梨子酒是我最早的「天然白蘭地」,看海明威《流動的饗宴》,才發現自己跟大文豪有同樣的味覺經驗,梨酒是一九二〇年代巴黎貴婦沙龍裡難得的珍釀,轉個時空,在各處都有禁止私釀的年代,是臺三線上梨農的私房秘密佳釀。
秋風起讓人想吃梨,或許跟九降風是乾燥的風有關,乾咳,鼻子過敏,家裡會燉一碗川貝百合梨子湯,嫌不夠甜似的加點冰糖,就是最好的止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