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其實不是一個「族」,而是很多個台灣平地原住民族的統稱,在台灣有8族13支(也有人說是7族14支)。比如常被提到的:基隆台北的凱達格蘭族、新竹的道卡斯族、台南的西拉雅族,還有今天來賓潘寶鳳老師的 #噶哈巫族…等。

其實以前的原住民族並沒有「族」的概念,他們的單位「社」比較類似一個國家,有獨立的經濟、政權。

台灣的族群內涵是包羅萬象的,不只有原住民漢化現象,也有漢人傾慕原住民文化而「番化」,像台東的「#炸邯鄲」祭典就有很多的平埔族參與其中,這些族群互動關係,就是了解台灣史最好的入門,很有趣。

潘寶鳳老師說自己從小在「族群觀」上是個特別的孩子,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嚮往回到中國的大好河山,會閱讀很多有關中國大陸的史地書籍。但某天無意間看到了一本《埔里巴宰七社志》,這是一本早期出版的「民族誌」(ethnography),由台大的研究團隊到埔里做巴宰族的田野調查。潘寶鳳老師意外在裡面發現了自己外公的名字!這成了她身分認同的轉捩點,從此就從外省人的認同,慢慢轉變成台灣的平埔族群。那個時候原住民還沒被正名為「原住民」,平埔族在社會上也不太有人討論。當她跟媽媽說這件事,媽媽就很正式的跟她說:「對啊,我們是平埔族」。

潘寶鳳老師在上一段講到自己跟客家結緣的過程,其實有不少的客家鄉親發現自己有平埔族群的血統,因為過去有些客家人「逐樟腦而居」生活在這一條叫「樟之細路」的地帶。樟之細路 位於丘陵及淺山, 所以跟原住民族、平埔原住民族都很親近,甚至是混居在一起。比如像苗栗就很明顯,三義鯉魚潭的巴宰族,其實都好會講客家話,因為客家在某些地方已變成一種「貿易語言」,在當地是比較強勢的語言,所以現在還有些老人家會講客家話。

位於南投埔里的噶哈巫族,在過去算是住在邊緣地帶,但今天反而變成一個比較好找的目標。只要從台中上水沙連高速公路,這條有「全台最美高速公路」之稱的國道六號,第一個出口愛蘭交流道是巴宰族的地方,後面的二個出口就都在噶哈巫4個庄的範圍,也是要去清境農場的必經之路,很容易就能找到噶哈巫的村莊。

潘寶鳳 ► 在台北長大,17歲才知道自己是「平埔族群」。過了幾年她踏上尋根之旅,也投入原住民運動。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官網| https://hpcf.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p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