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銘/台中東勢報導】第二屆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即將於明年暑假登場,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也特別成立客庄生活美學基地─台三線藝術季學校,目的希望集結從桃園龍潭至台中石岡、新社的在地青年及耆老,以社造營造方式進行在地居民美學的培養,第二次交流工作坊於昨日(9/13)於台中東勢大茅埔聚落舉辦,而本次的交流活動,也多了新社、石岡、卓蘭的青年參與,並逐步擴大串聯中。

本次交流工作坊,由大茅埔調查團分享兩年來參與客傳會「客家@維基」的心得與維基媒體介紹,並實際教導大家將各客庄祕境、景點照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之中。(大茅埔調查團 提供)
交流會後,在地大茅埔調查團帶領大家時機進行一場維基走讀,說明維基書寫的重要性,圖為以聚落老地名說明維基書寫內容。大茅埔調查團 提供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以往社造,就有推動大家來寫村史,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將歷史詮釋權交還給在地居民,「自己的村史,自己寫」讓地方史觀更繽紛多元,不僅能培養居民對於地方的認識,才能拼湊出完整且不同觀點的聚落史觀,然而「村史2.0」就更需要年輕人加入,將書寫藉由維基媒體數位化,讓全世界可以透過網路,無時差地認識台灣客庄聚落,因此,早在2020年,客傳會就與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合作,分別在台灣北中南東各地客庄舉辦過「客家@維基」,辦理了7場寫作聚會、1場跨區交流會和走讀活動,而線上觸及人數更超過百萬人。而本次的交流會,就由當時培養的種籽團隊之一的大茅埔調查團,分享兩年來參與維基媒體寫作的心得與作法。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維基書寫是大家來寫村史2.0,透過數位化無時差讓世界看見台灣客家。(客傳會提供)

客庄美學基地計畫主持人馮天蔚老師則表示,客庄美學必須由在地人親手挖掘、爬梳,才會有機會轉譯為生活美學的養份,這群不管是回鄉或移居至台三線生活的青年、耆老,其實都他們依照了地方的需要蹲點,也發展出各自專注的強項,就像是散落在浪漫台三線上的珍珠,就像新加入的石岡人協會,不僅自921大震起推動社造不間斷,也發行《石岡人》地方報;而入選2022青年陶藝獎的新社青年劉惠雯,則是以在地農廢果枝製作灰釉,帶領居民捏塑在地二級保育類物種白魚(台灣副細鯽),並打算以陶藝和居民一起製作社區裝置藝術;卓蘭青年詹奉宗於2013年,自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就從事藝術創作,原本在台北生活的他,近年也展開台北─卓蘭二地居,除了回鄉照顧起家裡的大梨園,同時和中原大學USR與地方創生培力工作站團隊一起打造不一樣的家鄉。台三線藝術季學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台三線上不同專才領域珍珠串起、互補互學,加上各地耆老的陪伴,提供地方養分,不僅可以轉譯地方生活美學,甚至還可以彼此了解,進而更關注台三線上的公共議題。

台三線藝術季學校馮天蔚老師表示,藝術季學校主要是將蹲點在台三線的珍珠 ,透過彼此互補交流,而串在一起,不僅要轉譯地方生活美學,更要關注台三線上的公共議題。(客傳會提供)

而本次分享的大茅埔調查團表示,維基媒體不僅只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維基百科,還有維基教科書、語錄、客家語、文庫、共享資源、導遊等服務,這些都可以應用於台三線社區之中,尤其是維基導遊,已經成為全世界旅者常用的數位旅遊指南,而這項服務是否「到位」,則需要由在地居民書寫才會更完善,而導遊頁面書寫之前,在地的祕境照片又是扮演吸引目光很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次的工作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學習如何將這些多媒體檔案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之中,讓台三線的美,可以在維基媒體中,廣泛地被應用,一起協力行銷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也讓世界看見台灣客家!

台三線藝術祭學校 東勢大茅埔分部設於大茅埔調查團團窩。(大茅埔調查團 提供)

而會後,為了讓大家更能體驗維基寫作的重要性,大茅埔調查團成員也即興加碼,帶領所有夥伴來一場聚落維基走讀,將工作坊投影片的內容導覽一次,並相互提問,直到日幕低垂大家才依依不捨謝幕。

交流會後,在地大茅埔調查團帶領大家時機進行一場維基走讀,說明維基書寫的重要性,圖為棟籤文物與維基的關係說明。(大茅埔調查團 提供)
交流會後,在地大茅埔調查團帶領大家時機進行一場維基走讀,說明維基書寫的重要性。(大茅埔調查團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