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洪俊傑/新竹報導】令人振奮!原本傾向拆除的新竹北埔大坪國小校內逾50年歷史的育英樓,今天在地居民與社區文史工作者努力奔走下,暫時排除拆除疑慮!今(14)日上午在專家小組會議現場會勘後,校長與居民認為育英樓對地方居民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意義,校方與居民取得共識希望保留此建築物,但校長也指出希望育英樓可以拿到文資身分,讓社區可以向客委會爭取客庄生活環境營造經費,修繕與維護居民的歷史記憶。
北埔早期除了「茶金」之外,在南外社區甚至有「黑金」——煤礦,社區因此非常熱鬧,大坪國小在最興盛時甚至有400多位學生,不過隨著採礦沒落,現今學校學生已不到百人。其中,育英樓自1967年興建,1969年啟用作為學校的禮堂,50多年來歡送數千名畢業校友,很多校友與居民都不希望失去育英樓。
建築人、同時也是大坪國小的學生家長徐嘉明表示,育英樓也是居民的活動中心,當初聽聞要拆除重建,鄉親便啟動聯署並整理文史資料、訪調附近的礦坑歷史,為的就是希望能保留建築。由於育英樓大木作的結構技法可以追朔自一百年前的匠師群,是地方相當重要的歷史記憶與建築。
徐嘉明指出,育英樓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是「本村的人一起蓋出來的建築」,他特別強調是「村」而不是「北埔」。當時的居民就地取材,不只是屋頂上的木樑,房子基礎更是學生到一旁大坪溪撿石頭堆成,居民用最少的經費蓋出育英樓,最後還有剩下的經費,居民更拿來製作小學生的課桌椅。
地方文史工作者陳紹忠在現勘會議中,拿出手寫整理的北埔大木作匠師體系圖,介紹北埔大木作匠師系統。依據調查,育英樓匠師群可以追朔自1900年協助重建新埔義民廟的大木作師傅鍾阿廣、彭金清,以及建造姜阿新洋樓、姜阿興茶廠的師傅鍾娘德、彭娘送等人。
北埔從事木作的居民廖先生表示,早期的北埔大木作匠師非常興盛,甚至「外溢」到新竹其他地區,但這批匠師在北埔留下的建築現今可能剩不到三棟。對於客家木作匠師班的人力斷層,廖先生一方面感到惋惜,一方面也認為,大坪國小育英樓是當年大木作匠師群的最後作品,且至今仍算完整,若不能留下來會非常可惜。
對於育英樓未來的去留,新竹縣文化局副局長林益洲表示,大家的共識是保留,不過登錄文資建築有利有弊,他有向校長說明,認為居民與學校必須討論出未來使用育英樓的可行共識,至於是否進入登錄審查程序則交由委員審查。
大坪國小校長彭銘君說,育英樓本來有爭取到教育部經費,規劃原地拆除重建,現在居民有共識要保留,文化局有說明,由於歷史建築若要修繕,必須報文化局請專家評估後才能修復,對於學校而言,可能無法及時提供學生學習需要,經費可能也相對容易捉襟見肘。
不過彭銘君說,若有機會能將育英樓登錄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希望儘快爭取到客委會經費,讓孩子可以安心學習。
大坪國小也是柯一正導演1986年的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拍攝場地,當年拍攝時,正是學校最熱鬧的時候。先前有民眾在臉書社團「我是新竹縣北埔人」分享大坪國小電影劇照,引起不少鄉親熱烈討論,當時擔任臨演的居民也留言說,記得臨演的「工資是一天200元,看到電影照片歷歷在目,對母校有著無盡的懷念!不過已經回不去了。」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講客號」在2020年10月也曾來到大坪國小放映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邀請在地鄉親與國小學生一同欣賞,並且請柯一正導演分享電影拍攝點滴,勾起柯導與許多鄉親的回憶與感觸。
1986年上映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是由當年的新銳導演柯一正、編劇小野,以及成長於1950年代的胡茵夢、徐明、文帥、丁乃竺、陶德辰、張富美、葛小寶等演員演出。本片部分場景在北埔南坑村、大坪溪及大坪國小取景,講述鄉下小學同班同學的童年生活,穿插著高中時期發生的事件、成年後幾場同學會帶出個別的際遇,與從事特殊教育導師之間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