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當代紀實攝影大師劉安明今晨辭世,享耆壽95歲。劉安明自1960年代投入寫實攝影後,足跡遍布屏東客庄及原住民部落,捕捉美濃、六堆及其周遭環境變遷的的真實面貌,其作品記錄了20世紀台灣的珍貴影像,被喻為台灣紀實攝影先驅。
劉安明於1929年出生於屏東縣一處叫做海豐的小村落,海豐位於閩客交界處,因此,身為客家人的他也精通閩南語、日語。他小學畢業後進入哥哥開設的相館當學徒,1954年開始投入紀實攝影,曾多次得到台、日等國的攝影展大獎;因其拍攝影像寫實具有張力,近年出版業、各縣市文化單位也幫他出版攝影集,今年他也獲客委會頒發「客家專業事務獎章」。
劉安明會接觸攝影源自於他的大哥劉安乾。1942年、日治時期,小學剛畢業的劉安明到他大哥工作的「本多寫真」分店當學徒,短短一年,他就開始負責暗房、外景攝影等工作。那時還是用玻璃當片基,木造箱型大相機、光圈、快門,必須依經驗及手動拍照的時代,有一次,日本航空隊訓練機失事墜落,他第一次負責記錄,也是第一次外拍,在雙手顫抖下,拍成了生平第一張照片。
後來他的大哥在內埔開設照相館,1950年他結束本多的工作後,回到內埔到大哥的店繼續學習各種攝影技術,而當年以一張拍攝愛河的照片入選高雄照相公會的攝影比賽,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攝影獎項。
劉安明投入紀實攝影工作源自於他於1955年開設「真藝攝影」之後,結婚後的他回屏東開業「真藝攝影」,從照相、修版、沖片、裁切所有工作一手包辦,也就是那個時候,他開始到處走訪,拍攝屏東的山川、人物、各種勞動者的影像。
劉安明去年接受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訪問時說,他的童年很苦、沒有童年的時光,因此他拍了很多孩子快樂嬉戲的影像,像是戲水、騎牛、寫作業等,他向陳邦畛說:「我沒有童年,我拍了他們找回我的童年。」
劉安明積極投入鄉土紀實攝影至1980年之間,為當時代的社會百態留下紀錄,見證台灣人如何「赤腳打拼」,以人文觀懷出發,讓人緬懷、省思,尤對其生長的屏東著力最深。陳邦畛說,「當年拍攝這些影像是沒有錢賺,要自掏腰包準備底片、洗照片的費用,他拍了這麼多台灣時代珍貴的影像,真的很了不起!」
劉安明走過的足跡遍及南台灣的大小鄉鎮,層面廣泛,但大抵著力於描寫販夫走卒、鄉下小人物的生活樣態,也有許多客家人的典儀習俗寫照。這段時期拍下的許多照片,都成了今日重要的歷史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