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距今236年前,一群桃竹苗地區、不分族群的無名英雄犧牲性命保衛家園,他們的精神受到後代景仰,《客新聞》以「平民戰士」專題,告訴大家這事件對於21世紀台灣的意義。
【李台源、范修語/苗栗報導】1786年冬天,面對外敵入侵,桃竹苗地區不分族群挺身而出保衛家園。戰火平息後,王廷昌、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等多位地方仕紳於現今新埔枋寮建廟,紀念戰役中犧牲的無名英雄。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林本炫接受《客新聞》訪問時指出,義民信仰透過論述、高規格的禮俗祭拜,從桃竹苗的地區信仰,演變成大範圍的神祇。探究「義民爺」背後的歷史,思考義民當年行動的意義,不同族群擁有不同史觀,或許會相互矛盾,但當我們勇敢說出自己的信仰,並且相互尊重不同看法,歷史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由於華人的民俗信仰中,客死他鄉、戰死他鄉、身首異處就會變成孤魂野鬼,故有招魂的習俗,避免親人死在異地吃不到香火。也因為大家害怕孤魂野鬼,便會收埋客死他鄉者,並且透過祭祀讓祂們不會作祟,進而成為有應公、萬善爺,林本炫舉例,新北市石門的十八王公廟便是如此。
林本炫說,義民信仰逐漸形成與官方的力量密不可分。義民爺並非「陰的」,只不過「義民爺」不是一個具體的人,不像關公一樣有具體事蹟與大歷史背書,而是一群保鄉衛土犧牲的義民。這個過程可能是民間香火鼎盛後,官方進而拉攏,也可能是官方力量讓香火鼎盛,透過論述、高規格的禮俗祭拜,讓義民爺的神格逐漸提高。
林本炫說,有人解讀,客家人之所以重視義民信仰,是因為客家人每次械鬥都打輸閩南人,終於在林爽文事件中出了一口氣,打贏閩南人的林爽文;也有人說,中華民國與林爽文都是「反清」,以此觀點認定客家義民是「不義之民」。對此,林本炫強調,絕對不能這樣理解。
「到底義還是不義?當時就是保衛家園而已。」林本炫說,歷史有很多因素,用不同族群的觀點看同一件事情,便會讓人覺得矛盾。從保衛鄉土的角度來說,林爽文事件的確是規模較大的戰役,客家人守住家園了,因此客家人相當重視義民爺。
義或不義?我們有權擁有自己的史觀
林本炫指出,義民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保衛我們生活的家園,「只要有人侵犯家園、破壞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便會不顧一切地,甚至犧牲性命來保護土地」,客家人拜的是那個精神,我們現在需要的也是這個。有些人對鄉土的認同是有問題的,到底有多少人願意保鄉衛土?當然,那個時代的人沒有選擇。林本炫開玩笑地說,現在買一張機票就可以跑掉了。
「義民們是否會有『國家』觀念?不曉得」,林本炫說,當時人們的生活範圍可能只是附近一、兩個村莊,且未必識字,或許沒有清楚論述或是政治理念,但想必他們對於生長的土地是有感情,進而不顧一切保衛家園,這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有人破壞了我們自由民主的生活,不分族群、不分區域團結保衛家園,這就是義民精神與當今相呼應的地方。
訪談間,林本炫以獅潭義民廟舉例。早期,墾首黃南球帶領家丁開墾獅潭、大湖等地的過程中,與原住民發生諸多衝突,黃南球因此蓋了一間義民廟收埋與原住民衝突戰死的家丁,並且前往新埔義民廟分香。
「這個時代悲劇對誰來說是義?對原住民而言便不是義。」林本炫說,大歷史、中壢史與小歷史,一層一層會互相矛盾,多元社會只能相互尊重。現在大家鼓勵寫村史縣志,大歷史底下一定要有更詳細的縣志,縣志底下也要有更豐富的村史,歷史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爭取文化論述權 勇敢說出自己信仰
如同客家委員會現在推廣「逆寫客家」,林本炫說,台三線開發史不能再只用客家角度來看,必須互相尊重,也要有原住民的視角。大歷史要如何寫這些不同的史觀,要交由大歷史來傷腦筋,「但每個區塊的人有權利可以保有自己的史觀、從鄉土的角度來談他的史觀。」
林本炫談到,也許並非每個族群都認同義民爺的神格,但現代社會多元論述、相互尊重,不同族群擁有不同史觀,民主社會也包容不同地區、不同族群對歷史的不同看法,「客家人重視義民爺,應該獲得其他族群的尊重,而其他族群的信仰我們也要予以尊重。」
由於過去本土文化遭到打壓,缺乏論述權,形成文化上的不平等,客家人過去往往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信仰。林本炫說,當客家人敢公開、大聲說出自己敬拜義民爺,這就是文化平權非常重要的一環。
林本炫也說,客家人常被說是小氣、好勇鬥狠,這是連橫在《台灣通史》裡提到的,因為他掌握論述權、話語權。這彰顯文化論述權非常重要,「客家人沒辦法說自己的歷史、定義自己的身分,爭取文化論述權是客家運動以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