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修語/桃園報導】廣播、電視…這些乘載文化傳播重任的傳統媒體,如何與時俱進,在未來進化為「新媒體」?本系列的《原客對談》,首先邀請到兩位董事長就「文化傳播事業」中,對新舊媒體的演化與發展,進行交流。
◆ 原代表:瑪拉歐斯(Maraos),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 客代表:陳板(陳邦畛),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
聲音、鏡頭、訊號…等現代性的載具,對推動語言及文化幫助很大。文化的使命、語言的使命,怎樣善用現代工具?
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族暫分16族,在媒體製作資源上,要再分16等分、16個製作團隊、16個播出時段,勢必要投入更多成本。
而客家也分「四海大平安」五個腔調,在語言復振、文化推廣上,原住民與客家人有著很多相類似的地方。
台灣的客家人大多居於淺山地區,長久以來與原住民為鄰,自然有衝突也有交流的部分,除了跟原住民學習山林智慧,甚至也有成為姻親。以新竹為例, 東有泰雅族、西有道卡斯族、北有凱達格蘭族、南有賽夏族,而新竹的舊名「竹塹」客語是 Zhug-ciam,根據學者研究應該就是來自原住民語。台灣有類似含義的地名比比皆是,平埔族的復振,與看見台灣自身歷史的高度相關,而加上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深遠的關係,合作後又將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在擔任原文會董事長前,在蘭嶼蹲點五年,人稱「蘭嶼隊長」的他,在離島的情況下,需要把島上的情況、島上的問題傳遞出去,於是開始頻繁使用臉書,逐漸掌握了這新的工具。Maraos認為在新的時代,要用新的方式面對問題,把新媒體融入到文化語言保存的課題中。
蘭嶼原住民是海洋文化,這是客家人相對來說較陌生的經驗,客家人是屬於定居型的族群,但是對海洋陌生的情況下,客家人卻仍移民到了世界各地,雙方都認為,這是個有趣的現象。Maraos也透露,他們正在籌劃一個「航海博覽會」,將邀請夏威夷的、紐西蘭帆船來台灣一起論壇,造一艘船,用三天的時間划向菲律賓的巴丹島。菲律賓的巴丹島,是蘭嶼僅存的連結,是一千多年前族群擴散的證明,「航海博覽會」將重現這一遷徙過程,用身體體驗祖先的文化,這也是少數民族的天分之一,重建的時候「認同」是貼在那裡的。
8月1日是「台灣原住民族日」,這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既是大家的日子,當然也是客家人的日子。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體會他人的不同,
也就越能深刻體會自己的獨特性。
原住民族的音樂是世界性的,客家音樂的獨特性、原住民音樂的獨特性是並列的,客家民族如何與原住民對接,學習,相互在廣播電台裡運用。美學是原住民與客家人之間的共通點,音樂及藝術上的合作未來可以有更多力量的結合。其實文化本來就無法分割,原本就是融在一起共生的東西,台灣本來的多樣性,客家、原住民、閩南、眷村外省、新住民……就會彰顯,與世界更拉近。
將來甚至像是客家與原住民的產業,客庄與原住民部落的旅遊、咖啡,都可以共同推動、行銷客傳會董事長 陳板也表示,以往客家音樂會的時候,台下的人如果聽不懂客家話,就會覺得跟自己沒關係,但如果來合辦「民族音樂節」,把客家音樂放回多元族群的位置,這時人們就會重新回到藝術的出發點,去欣賞客家音樂。
◄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 https://www.facebook.com/ipcf.ipcf/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官網| https://hpcf.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p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