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綜合報導】農曆七月,也就是民間習俗所稱的「鬼月」,在今(29)日也開啟民間所稱的「鬼門」。一提到農曆七月,許多民眾不免俗感到會有「毛毛」、「怪怪」的感覺,甚是會準備許多香火袋、平安符等避邪之物,期望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度過鬼月。

農曆七月十五日之際,許多民眾、公司或工廠都會在自家門前準備供桌、供品、香、紙錢、水盆、毛巾等祭祀無祀孤幽外,在各地庄頭也紛紛舉辦七月祭典活動,包括有宜蘭頭城搶孤、基隆中元祭典、新竹義民祭、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屏東恆春搶孤等五大祭典,各地的祭典也都在地特色。

新埔義民祭。客傳會

一、新竹義民祭祭典(客家族群第一個國家重要民俗榮銜),新埔褒忠亭(義民廟)是北臺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創建於清乾隆56年(1791年),迄今已231年;是客家族群中第一項榮獲文化部指定的國家重要民俗,同時兼具「有形」與「無形」兩項文化資產身份,不但是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資產,也是我國文化豐富多元與多樣化的具體展現。

義民廟的祭祀,是由桃園及新竹地區15大庄輪值主辦。在義民祭的前兩個月,新竹義民廟會恭請義民爺到該年輪值的祭祀庄,舉行「奉飯」儀式(客語所說的㧡擔奉飯,即犒軍),奉飯儀式是信徒為了感念義民爺之恩,也會將每日煮好之飯菜挑至義民爺神靈前祭拜,成為義民祭中非常重要的特色。

在義民祭祭典當中,包過有誦經、大士爺開光、豎燈篙、迎水燈排等儀式,最受矚目的就是神豬、神羊比賽,但因隨著時代的變化,近年也推出創意神豬比賽活動,讓義民祭添加更多活動內容。

鷄籠中元祭。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提供

二、基隆中元祭典,鷄籠中元祭起源於1855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民俗」類國家文化資產的節慶,傳承至今即將邁入第168年,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時間長達一個月。

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翻攝於
財團法人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粉專

三、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相傳乾隆年間,每年農曆7月1日起每天下午陰風慘淡,常聞鬼聲啼哭,唯有觀音大士顯身才足以鎮壓孤魂,因此民間在每年農曆7月1日用紅緞塗大士爺像奉祀壇中,誦經3天超渡孤魂,並於農曆7月21至23日連續3天舉辦祭禮。

宜蘭頭城搶孤豎孤棚。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提供

四、宜蘭頭城搶孤,頭城搶孤為陰曆7月底關鬼門之際,於宜蘭頭城地區所舉行中元祭典的最後一環。傳統的搶孤形式是在各家戶門前排列供品,讓乞丐、遊民奪食,此「門口搶孤」的行為,有著賑濟孤苦的意涵在其中。而後,門口搶孤轉成將供品集中擺放在一地讓人搶奪的「集體搶孤」形式(也有一說指出集體搶孤先於門口搶孤,後才又從門口搶孤轉回集體搶孤)。

屏東恆春搶孤。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提供

五、屏東恆春搶孤,自清朝傳承迄今已數百年之久,活動本質具備超渡孤魂、慎終追遠的宗教涵意,並蘊含了先民分食貧苦的人道精神,深具社會教育意義。恆春搶孤從最早粗暴無序的祭品分食,演變為公平競爭規則下的豎孤棚活動,再進一步演變為當代具有運動競賽規則的民俗體育活動,既展現本土宗教文化的多元性與生命力,也成為今日恆春半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民俗,是建構地方認同感的重要元素。

眾多的祭典中,核心仍是以感念先民、超渡孤魂為做為出發點並以感念的心來看待農曆七月,自然而然也就不感到可怕。

全國義民祭!新竹8/13開跑 《客新聞》推「1786平民戰士」重現保鄉衛土精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客家年度盛事義民祭即將展開!8月17日是新竹縣義民廟「義魄千秋-2022全國義民祭在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