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桃仔、李仔,無論閩、客的名詞經常要加語助詞,「阿石仔,李仔好吃嗎?」聽起來溫柔親切。以前桃園也叫桃仔園,《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有,「最初地名稱桃園,但漳人風俗稱桃為桃仔(thô-á),乃稱桃仔園(thô-á-hng)」,這是1747年(乾隆12年)在虎茅莊之地「花盛開紅雲搖曳」因名桃園。桃園最早由粵籍客家人薛啟隆率數百人自臺南北上開墾,客語桃仔(toˇeˋ),花開幾月。
經常好奇臺灣以植物命名的地方,真有華麗似錦的盛況,像是豐原南坑滿山李仔(liˋeˋ)的李仔山,現今連名字都找不到,卻是臺灣第一美男子,也是第一才子豐原出身的知識份子呂赫若回老家時必定去爬的山,並把李仔吃好吃滿到吃不下飯,或邊散步回家邊啃李仔,每次看他的日記都不禁佩服他的鐵胃,或問八十年前的臺灣人都不怕酸的嗎?
呂赫若小說以《牛車》和《清秋》裡的幾篇較知名,他曾經以音樂、演劇帶動臺灣社會的覺醒意識,在奮鬥的人生中只有短暫的回到豐原休憩,方能得到喘息,家鄉五月的莧菜李很酸也很甜,生吃莧菜李的趣味在於期待咬到一點甘味出來,否則只能想辦法用甘草和南薑醃過吃趣味。
春末夏初,李仔熟成正逢莧菜大出,客家人以此稱呼,是諸多李仔品種中最早熟成者,也是最傳統的地方品種,客語莧菜(han音同汗)也是荇菜音同杏,有杏菜李的說法。
桃李於臺灣人,風物的意義大於食物,二月梅花、三月桃花李花開,五六月桃仔李仔掉落地,小時常見花期過庭院一角落花泥濘,接下來等著掉落無人敢嚐的桃李。世人都愛甜蜜十八度,水果王國不愁沒有蜜一般的滋味,過去不可得時以鹽漬糖蜜,醞釀滋味。現代有臺灣農人厲害的品種改良、嫁接技術,高甜度的水果是臺灣人的驕傲,嫁接的桃接李最能說明桃李戀的精髓。
桃接李,以桃樹當砧木用李枝接穗,砧木是根本位於基部,果實由接穗長出來,桃接李以李接穗,長出來的是李子。愈接近的種類嫁接愈容易成功,同是桃李屬(Prunus),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和李(Prunus salicina L.)嫁接出風味小食蜜漬李、醃桃仔,賞月吟風添加趣味。
桃李是感性的風雅之物,客家山歌入門款〈桃花開〉傳唱好幾代人,每一世代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桃花開,最新的一首是春麵樂團的〈桃花開〉,比起過往更見氣韻優長,一如歌詞中「時代中年輕人為難的需求」。
需求為難想方設法都要弄到,現代臺灣人有諸多果物可以選擇,定然無法想像三百多年前《熱蘭遮城日誌》中,船運貨物記下每一筆民生必需品之外,經常可見自中國沿海載「八罐醃的李子」、「六籃桃子(persiken)」或「四擔白色的李子(witte pruymen)」,讓人好奇真有這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