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晚報地方中心主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等十餘本書,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今年是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從淡水登岸傳教、開醫館、辦學150週年,不僅淡水以他6月2日逝世日為「馬偕日」,在淡水捷運站展出他生前事略;他跟客家亦頗有淵源,曾到新竹、苗栗傳教,幫人拔牙,苗栗縣水寨下、鳴鳳古道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1872年3月9日馬偕從淡水登岸,當年就成立淡水禮拜堂,1878年他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接著辦滬尾偕醫館、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女學堂,對淡水的醫療、教育貢獻甚大,也影響了全台。

馬偕也與客家結緣,在新竹湖口開設中醫診所的張仁壽,1878年到新竹遇到馬偕,結為莫逆,馬偕除傳播福音,也送套拔牙設備,後張仁壽也勤學西醫,成為台灣第一位客家基督徒,1894年並在湖口興建了長老教會教堂。

張仁壽曾孫張伯滿也說,曾祖父張仁壽因招待馬偕博士入中醫診所喝茶,聽馬偕傳福音後,全家開始信耶蘇,祖父張采香也被聘為牛津學堂漢文老師。

張七郎是張仁壽的七子,受父親及馬偕影響,他與前3個兒子都學醫,後追隨大哥張采香移居花蓮鳳林,開設「仁壽醫院」行醫,但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父子3人,卻因「二二八事件」慘遭槍決,張采香寫下「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洒郊原」的墓聯,椎心泣血。

不僅張七郎家族受馬偕影響紛紛學醫,早年湖口周家、傅家學醫者也多,現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是湖口人,家族出了很多醫師。

馬偕來台不久,也多次到苗栗獅潭傳教,有人研究12次,馬偕日記則記載7次,從1872年底開始,他從平埔族道卡斯族人及閩、客漢人聚居的後龍新港社出發,到獅潭傳教,並幫人拔牙。為傳福音,1873年秋獅潭就以茅草建了座教堂,是馬偕來台建的第5座。

百餘年前獅潭仍是待開發處女地,漢人很少,主要聚居賽夏族、泰雅族人,而他日記中的土民都紋身,女刺花於兩頰,男刺於額頭和胸膛。

馬偕當年走的古道,現況是﹕後龍新港→豐富→頭屋外獅潭→永春宮→福州農場→水寨下古道→普光寺→水寨下古道→蘧廬書院→蕃子寮山徑→嬲崠茶亭→南隘勇古道→鳴鳳山→鳴鳳古道→獅潭老街。

這條路線可稱為「馬偕古道」,多數路段客委會已列入「樟之細路」,鳴鳳古道因健走人多,還維護得不錯,但水寨下古道、蕃子寮山徑因乏人健走,不少已湮沒在荒煙蔓草中。

「山歌毋唱毋記得,老路毋行草生塞;十七十八毋打扮,老來打扮看毋得。」這首山歌本鼓勵人要把握青春,但有內涵、氣質的女人,縱使年華易老,照樣活得優雅;倒是老路若不走,很快就被雜草、藤蔓湮沒。

馬偕是加拿大人,但他一生都貢獻給台灣,也到苗栗傳教、行醫過,致這條「馬偕古道」實該好好維護,讓後人行走、緬懷。

馬偕1872年底就到獅潭傳教,這座教堂於 1873年秋建,當時還是茅草房。何來美攝
頭屋彌勒山普光寺是水寨下古道中繼點,五月桐花盛開。何來美攝
蘧廬書院是水寨下古道與蕃子寮山徑交會處。何來美攝
過了蕃子寮山徑是嬲崠亭,是頭屋往獅潭的歇息站。何來美攝
上了頭屋鳴鳳山古道口,下山就是獅潭老街。何來美攝
淡水捷運站展出馬偕生平事略,圖是他於 1872年在淡水上岸。何來美攝
淡水捷運站展出馬偕生平事略,圖為他娶台灣女子成為台灣女婿。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