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曾任聯合報記者、聯合晚報地方中心主任、國立聯合大學兼任講師,著有《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等十餘本書,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世界客家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天光日个客家」為主題,2023年8月將在桃園市舉行。日前世界館動土時,蔡英文總統期許台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首都;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將邀請22個國家參展。泰國是客家人聚集甚多的國家,在泰華社會不論人口、政經實力,都僅次於潮汕人,屆時勢必熱情參與。
筆者數年前曾到曼谷《泰國世界日報》擔任短期特約撰述,發現泰華移民社會頗似台灣,但移民比台灣晚,直到清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1860年汕頭港開埠後,開闢經海南、越南到曼谷航線,始出現大量移民潮,因此移民以潮汕人居多,韓江上游的梅縣、豐順、大埔等縣客家人次多,再來是海南島人。
泰國舊名暹羅,1911年暹羅首次人口調查,華僑約26萬人,男、女分約20萬、6萬人,比例約10比3,致不少移民娶暹羅女子為妻;這跟台灣不少羅漢腳渡台一樣,也娶平埔族女子為妻,同樣出現「有唐山公,無唐山婆」現象。泰國華僑約佔泰國人口的12至14%,約有800至1000萬人,客家人約佔18%,應有百餘萬人以上。
旅泰台灣人,除少數是被日人徵調的台灣兵,二戰結束後滯留泰國發展外,主要是1960至1980年的技術移民,以及1986年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後,南進到泰國的中小企業,保守估計至少有15萬人以上,客家人約佔15至20%,應有2、3萬人。
曾任亞洲台灣客家聯合總會第二任會長的章維斌,祖籍桃園楊梅,他是隨父親章壽康技術移民的第二代,在曼谷成立勁捷營造公司,承建廠房有成,也非常熱中泰台客家政經、文化交流。
早在20世紀初,暹羅政府就採同化主義,限縮華文教育,並要求華人改泰姓,在政治上也傾向日本。二戰結束,泰國一度開放華文教育,但後擔心共黨赤化,又關閉華文教育,直到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中國不再輸出革命,始開放。
受數十年禁華文教育的影響,華裔已明顯泰化,不僅多數人不會講華語,以前在耀華力唐人街流通的潮汕話、客家話,現也很少人會講。
泰國華人雖泰化,但政經仍掌握在華裔手中,影響力客裔也僅次於潮裔,如泰國最大民營銀行盤古銀行是潮汕人陳弼臣創辦,第三大民營銀開泰銀行則是客家人伍佐南後裔創辦。先後任過泰國總理的塔信‧秦那越(邱達信)、盈拉‧秦那越(邱英樂)兄妹,父母親分是廣東豐順、梅縣客家移民後裔,雖因政治因素遭罷黜、下野,但影響力仍大,亦是「紅衫軍」領袖。
泰國是東盟重鎮,聯合國東盟中心就設在曼谷,近年來政府鼓勵台商南向,台商也展現實力,且不乏客商。台灣旅泰客家人在曼谷也成立「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成為泰國八大客家社團之一,與其他客家後裔交流熱絡,這些都是珍貴的海外資源,應善加連繫、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