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桃園報導】桃園新屋「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明日正式開幕,為了瞭解海客文化,《客新聞》實地走訪永安,除了以空拍形式紀錄海螺館絕美外型之外,同步來到「牽罟」文化所在地笨港灣(今永安區笨港里),由在地文化工作者與耆老帶領解說,完整瞭解海洋客家文化,瞭解到原來海螺館的設計發想——「歕嘟(海陸腔:pun du)」,聲音竟然可以從新屋傳到楊梅,但也因為早期海螺只有船長能吹,隨著傳統捕魚活動的沒落,會「歕嘟」的人也已經不多。

位於永安漁港北岸的海螺館是以海洋客家「牽罟」捕魚文化中,「歕嘟」作為建築外型發想,純白色外牆搭配曲面模板,與港邊大橋遙相呼應,去年完工後,館外便成為為遊客網美打卡拍照的熱點;儘管海螺館內部尚未對外正式開放,但近來館內的咖啡館已低調試營運,預計明日同步正式開幕。

海螺聲音多響亮?竟可讓樹上蟲掉下來

所謂的「 歕嘟」,其實是早年客家移民透過「牽罟」方式捕魚時,透過「吹海螺」來號召地方民眾一同協助將漁網拉上岸的信號。「歕」在客語中是指吹出氣體,「嘟」則是指海螺所吹出的聲音。在早期漁港沒有污染,漁獲量多,甚至在岸上就能看到海中的魚群,也因此地方民眾會組織船隊捕魚,每條船或是每戶人家,都有不同的海螺信號聲,當海螺聲一響,海上岸上便會協力將游入漁網內的魚獲拉上岸。

71歲的笨港里前里長彭永涼吹起海螺,聲音仍然響亮。范修語攝

今年已71歲的笨港里前里長彭永涼吹起海螺,聲音仍然響亮,里長謙虛地說自己老了,肺活量不好,以前他堂哥的海螺聲更響,「在海邊吹,樹上蟲都會掉下來」。只要聽過海螺聲就會知道這並不是在誇飾,站在里長旁就可以明顯感受到聲音震動。「以其這邊比較空曠,如果氣候好,在海邊吹海螺甚至楊梅的富岡都聽得到」彭永涼補充。

我們跟隨里長腳步來到里長家中,一窺海螺發出響亮共鳴聲的奧妙。海螺之所以能吹出聲音,需要在螺的錐形處切出一個洞,彭永涼說,吹的時候嘴型要找到共鳴的地方,每個海螺的特性都不一樣,聲音也不一樣。

新屋石滬故事館的顧問李仁富說,以前只有船長、或是有領導地位的人才有海螺,其他人都吹竹管練習,竹管也可以吹出聲音,只是聲音就小很多。不過現在隨著傳統漁業沒落,會吹海螺的人才也逐漸凋零。

吹海螺的時候,嘴型要找到共鳴的地方,每個海螺的特性都不一樣,聲音也不一樣。范修語攝

海螺館成永安新地標 地方人士盼能延伸到社區

不過,對於海螺館開幕,有望為地方帶來一波觀光人潮,李仁富說,海螺館是地標、中心,應該透過場館延伸到社區、連結文化活動,有產業有收入,才能帶來產業的永續。

在地立法委員黃世杰表示,海螺館的建築本身即是一種展覽,周邊的草坪及植株也應根據濱海地區氣候,選用耐鹽耐風的物種,打造為一座小而美的生態園區。可以說海螺館由內而外,都是根據海客文化來創作,值得前來一訪。

黃世杰指出,未來除了逐步充實內部展覽跟體驗活動,盼能結合在地導覽團隊,讓旅客打卡留念外,也有機會認識海洋客家文化,亦可串聯週邊休閒農業等相關產業,設計一系列深度遊程,讓更多人瞭解新屋之美。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占地約5.6公頃,整體建築形象為在土丘裡的海螺,並以開放式穿透空間呈現。宋佩遙攝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占地約5.6公頃,整體建築形象為在土丘裡的海螺,並以開放式穿透空間呈現,1樓規劃展覽、餐飲販售空間,2樓是觀景台,並在兩層的建築之間由藝術家林舜龍以九層風鈴管為概念,設計裝置作品「在海的叮嚀聲中.誕生」;館內則規畫包括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體感遊戲,讓到訪民眾瞭解海洋客家文化樣貌。

當海螺聲一響,大家便會協力將游入漁網內的魚獲拉上岸,不過現今會吹海螺的人已經不多了。范修語攝